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2021年,我国正式建立了首批五个国家公园,这些国家公园占全国陆域面积的近2.5%,涵盖众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对我国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国家公园建设的三大理念是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持国家代表性和坚持全民公益性。地方社区是实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重要主体。然而,我国国家公园社区人口基数大、经济水平较低、土地权属复杂,局部地区面临严峻的人地冲突。如何在实践中实现生态保护与当地社区的双赢,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期“学述”对话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国家公园建设背后的故事。
中科院生态学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后。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发展和气候适应的研究及实践。作为国家公园社区专家,带领团队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云南、宁夏、内蒙古、辽宁等中国西部地区,以及缅甸、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开展广泛的社区保护实践。同时担任中国民族学会生态民族学副秘书长、《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行动之友”专家成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知识传播大使。
现就读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文化地理系,师从Frank Vanclay教授,研究方向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的社会影响评估、社区管理及风景遗产保护与管理。先后获得四川农业大学学士学位、同济大学风景园林硕士学位和米兰理工大学陆地景观遗产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