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包容性的塑造能够切实保障不同类别游憩者的游憩机会与游憩体验,也是达成城市绿地景观公正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探究游憩者对城市公园包容性主观感知与评价的影响因素为目标,通过访谈数据收集,以及对数据资料的三级编码及分析,发展出8个影响游憩者对城市公园包容性感知的主范畴及其30个构成因子,共同构建了城市公园包容性感知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显示,游憩者的评价是基于对场地条件及使用情况的观察和自身游憩体验两个层面展开。该模型明晰了包容性评价的路径及关键因子,为今后以景观公正为目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景观公正的涵义主要体现在确保公众具有公平享有景观资源的机会,保障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话语权。免费开放的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民所共同享有的公共服务资源。因此,聚焦城市公园的包容性研究,将有利于促进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公正最终目标的达成。

  不同游憩者在使用公园中的草坪,包括推婴儿车的家长和进行瑜伽锻炼的年轻人。© 于品娴

  城市公园的包容性即强调空间环境满足不同类别游憩者多样化与差异化的游憩需求,增强空间环境与各类游客的“匹配力”,尽可能使不同的游憩者皆有公平的游憩机会和游憩体验。本研究团队借助“设计排斥”(design exclusion)的概念归纳包容性研究的内涵,并将之分为被动与主动两类。

  设计排斥:“一部分人被现有主流产品或服务设计排斥在外,因而无法得到使用需求的满足”。

  被动排斥:“游憩者自身条件与环境特征无法相适应而被迫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关注游憩群体间差异化的能力与需求。

  主动排斥:“游憩者缺少足够的游憩心理动机而主动疏离场地”,关注场地包容性对游憩者内在情感的影响。

  城市公园的包容性建设可理解为通过抵抗设计排斥来解决其内部存在的游憩服务不公正问题。本研究以“设计排斥”为概念假设,采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研究方法,提取与明晰影响游憩者包容性感知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构建城市公园游憩者包容性感知影响因素模型,为今后景观公正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概念与理论基础。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强调原始数据的系统性收集和分析,通过推理和评价所关注社会现象的形成逻辑,建构相关理论模型。

  研究团队将城市公园的游憩者、管理者与专业从业者三类群体确定为本研究的访谈对象。

  1)通过对游憩者的访谈直接了解使用者对场地包容性的认知、感知与评价情况。控制每个场地中儿童的占比为30%、青壮年各为10%、老年人为50%。样本中包含12位存在肢体残疾的老年受访者;还包含32位来自外地的游客或居住于广州的非本市户籍人士。

  2)对管理者的访谈旨在探知运营者视角下的公园日常使用情况与包容性水平。研究团队在每个样本公园中各组织了一次深度访谈,共有16位管理者参与。

  3)对专业从业者的访谈旨在了解建设者的观点和态度,从更具专业性的角度直接解释城市公园包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团队采访了4名风景园林专业设计师,6名相关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及4名高校教师。

  研究选取了9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公园作为样本,覆盖广州市7个城区,3种公园类型(表1)。研究进一步选择4个综合公园,作为针对游憩者的研究场地,分别是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天河公园及珠江公园。

  研究团队事先针对不同的访谈对象类型设置访谈提纲(表2),在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记录和录音。研究人员对提问内容及顺序灵活调整,并对直接涉及包容性评价观点的理由进行追问,同时进行备忘录及编码笔记的撰写。

  研究团队收集到有效访谈样本共95份,整理得到23万余字的访谈文本,并进行了数据分析处理。

  开放式编码是将文字资料中的特定现象进行概念化与范畴化的过程,大致包含三个步骤。

  1)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的词云分析功能了解文本概念信息,然后提取校对编码要素,精炼语言信息,形成初始概念。

  2)对初始概念进行筛减,最终确定了与本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150余条初始概念。

  3)通过对筛选后初始概念的分类与合并,形成隶属同一范畴的概念集,并将其抽象及命名为30个范畴(表3)。

  主轴编码的目的在于发现范畴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主轴”指每次仅对某一范畴的其中一种关系进行分析,再通过不断比较挖掘与其相关的范畴和逻辑关系,生成主范畴。研究团队归纳出30个初始范畴,得到8个主范畴(表4),其所对应的初始范畴即被视为城市公园包容性感知的影响因素。

  选择性编码是指进一步甄别核心范畴,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其他主范畴、范畴的关系脉络,最终发展出新的理论框架,并验证其解释力和完整性。在该阶段确定了“城市公园包容性感知”这一核心范畴,与其他主范畴间均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而后构建出一个由8个维度构成的城市公园游憩者包容性感知影响因素模型。

  研究团队在数据收集阶段即同步循环开展数据整理、分析及备忘录撰写的工作。当文本数据的分析总量达到70份时,模型已显现出理论饱和特征;对剩余25份访谈资料的梳理分析发现未发展出新的范畴或其他特征,由此确定影响因素模型已达理论饱和。

  本研究主要采用研究者互证的方法对编码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研究团队分为A、B两个研究小组,分别独立对数据材料进行编码,并借助Nvivo 12的编码比较分析工具,计算加权后的编码比较均值。本研究获得的最终编码一致性程度为91.58%,分析结果具备较高一致性和可靠性。

  游憩者对城市公园包容性的感知评价可整体划分为两个维度:1)游憩者对场地基本情况的观察感知;2)游憩者自身使用体验的感知评价。研究进一步分析各主范畴作用原理及其关系。

  专业从业者多数认为场地包容性与公园面积和公园定位相关,并认为公园应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发挥最大的服务效益。游憩者也会因为公园面积和功能定位形成对场地包容性不同程度的期待与要求。

  研究同样发现,当游憩者发现场地游憩者类型较为多样时,尤其是残障等的出现频率较高时,会对场地的包容性做出较高的评价。当场地能够承载较为丰富的游憩活动时,会被认为是更强包容性的表现。由此,可以将良好城市公园包容性的外在表现总结为场地空间能够接纳更多种类的人群,同时能够容纳更丰富的游憩活动类型。

  游憩者所感知的城市公园包容性水平同时受物理环境特征和心理游憩情感影响,它们可通过被动与主动排斥的概念得到解释和归纳。访谈过程中发现,物理空间的环境品质又将影响游憩者心理层面的变化。

  被动排斥视角中,“可达性”“空间与设施种类丰富度”“活动干扰”是编码频次最高的三个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1)主范畴“可独立出行性”中的可达性和安全性是大部分存在肢体或行动障碍的老年人、推婴儿车的家长等人群最为关心的影响因素。目前,城市公园内部无障碍设施及服务较差的场地会大大减少行动障碍者的实际到访和使用机会。

  2)行动能力和身体状况稍好一些的老年人则较多受主范畴“空间与设施的供需匹配”等游憩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影响。游憩者最关心空间与设施的种类丰富度和数量充足度,而空间与设施使用的便捷性及舒适性等因素则是更加能够体现人群差异、彰显人性化的指标。

  3)主范畴“游憩干扰与限制”是指游憩者在游园过程中可能与他人发生的游憩冲突。其中游憩者间的活动及噪声干扰,以及来自管理者的活动限制等因素则是目前该主范畴下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该主范畴被专业从业者关注较少,但在公园管理者看来却是调和场地包容性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在游憩者中,身体机能较好的青壮年群体对该主范畴的关注度较高。

  由此看出,场地良好的可独立出行性是游憩者,尤其是存在行动障碍的开展游憩活动的基础性保障,空间与设施的供需匹配则为顺利开展更加多样的游憩活动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而克服游憩干扰与限制则能够更深程度地提高游憩体验。

  主动排斥视角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场所的精神认同”在专业从业者中的出现频次较高,而管理者和游憩者谈及次数较少。

  1)在个体层面,游憩者对城市公园包容性的情感感知集中在主范畴“积极的情感体验”,包括受尊重感、心理安全感及公平感。通用设计理念强调无障碍设施等特殊服务设施的建设除了要重视其功能,还需推敲其形式,以更加“无声”的方式呈现。合理的空间组织、夜间良好的照明系统等也能够保障游憩者游园过程中放松、自由的状态,提升心理安全感。

  2)在群体层面,游憩者通过公共参与提升对场地包容性的积极情感感知,主要包括与其他游憩者的互动和与公园建设者的互动两大维度。适当的公众参与以及对公众合理意见的及时反馈与采纳将保障公众参与公园设计和决策,表达自身的真实需求或使用困难,是切实提升公园包容性的重要过程与途径。但受访游憩者中曾向公园反馈意见的样本数量不多,公园管理者或应在未来增加或宣传公众意见征集的渠道。

  3)在场地层面,场所认同是人与场所之间的情感联系。游憩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与场所认同的关系较为直接,社会参与也能提高游憩者的场所认同感。游憩者对场地文化的感知能够促进场所的认同程度。

  本研究突破了过往城市公园包容性研究在评价对象上的单一性,综合多种类型游憩群体的感知情况,建立了整体评价城市公园包容性水平的框架模型,比较了造成城市公园包容性水平差异的因素,并补充了游憩者能够主观感知并做出评价的城市公园包容性感知影响因素及其路径与关系,为今后以景观公正为目标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与此同时,研究团队提出以下几点反思。第一,与西方学者发现的来自其他地区或不同文化背景的游憩者往往较难融入陌生公园环境的现象不同,本研究中的外地受访者表示能够较好融入甚至更加喜爱广州的城市公园环境。在未来,可以继续深入比较不同文化或气候特征的城市中,影响城市公园包容性的构成要素是否存在差别。

  第二,本文的研究场地仅局限于广州市区,部分研究结论在其他城市或地区是否有效仍有待考证。

  第三,受到设计排斥影响的游憩者还可能包括存在认知、感知障碍的弱势人群,但这部分人群无法完整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使访谈受到了限制,故本研究缺失了上述群体样本的获取。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于2006年正式创刊,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向全球发行。系列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四个主题,是我国覆盖学科最广泛的英文学术期刊群,其中12种被SCI收录,其他也被A&HCI、Ei、MEDLINE或相应学科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系列期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方式,保证文章以最快速度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