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斌)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从市园林绿化局获悉,最新版“适宜北京地区节水耐旱植物名录”发布,今后北京将广泛种植161种节水植物,以国槐、银杏、山桃等北京乡土植物为主,进一步助力构建节水型城市。
近年来,首都北京陆续实施了两轮百万亩造林建设,北京的绿色越来越多。截至2019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大片的森林绿地,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节水型园林绿化建设,就是要把节水理念体现在绿化建设的全过程,从栽植、养护到地形营造,都要充分节约好每一滴水。”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最新版“适宜北京地区节水耐旱植物名录”,是根据节水耐旱植物相关研究成果和各区养护实践经验制定,充分考虑在节水耐旱能力、观赏性、生长表现等方面具有挖掘潜力的乡土植物。
纳入名录的161种耐旱节水植物,包括56种乔木、61种灌木、34种草本植物和10种藤本植物,以北京乡土植物为主,国槐、油松、白皮松、侧柏、银杏、山桃、山杏等北京市民的老朋友都收录在其中。流苏、栓皮栎、黄连木、车梁木等“后起之秀”也因为抗旱、皮实并且具有观赏性和适应性收录在内。
据介绍,这些耐旱乡土植物将在今后的园林绿化建设中得到广泛种植,并与乡土宿根地被植物组合,结合园林绿化废弃物对林下裸露地表进行覆盖,减少灌溉次数和水土流失。树下,冷季型草坪将逐步被适宜的野花、野草等乡土植物逐步替代。树坑里,还将通过覆盖木屑等有机质增加对雨水的吸收,并减少蒸腾。
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处长姜英淑表示,在今后的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和后期养护工作中,将用精细化管理实现科学灌溉。全市各区要根据天气情况、土壤条件、植物特性、植物需水量等特点制定差异化的科学灌溉方案,并通过对现有节水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加大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的应用力度。
全市各区还将加大雨水收集利用,在绿化建设中科学配置渗透井、蓄水坑和沟渠等节水设施,同时结合各类湿地建设,力争把雨水消纳在绿地中,达到涵养水源的效果。同时,加大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在园林绿化行业的应用,城六区公共绿地使用非常规水资源灌溉比例将不低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