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12年10月25日 [2]),字子由,一字同叔 [3],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 [101-102]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宰执。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颍昌。独门谢客十余载,致力于整理旧著、教育子弟。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被追复为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5] [102]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4],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101]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5]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有《栾城集》等传世。今人亦整理有《苏辙集》。

  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 [1](1039年3月18日),时其父苏洵三十一岁,游学四方。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二子苏轼、苏辙。 [8]

  嘉祐元年(1056年)春,苏辙父子三人同游都城开封(今河南开封),途经成都时,拜访出知益州的大臣张方平。张方平以国士礼对待苏辙父子。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 会试 ,当时 欧阳修 知贡举 ,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 五甲 。 [10] 中第后,他献《 上枢密韩太尉书 》于 枢密使 韩琦 。 [11] 同年四月,因母亲程氏去世,父子三人回到蜀地。

  嘉祐 三年(1058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苏辙随父在开封游历。十二月,全家抵达 江陵 ,苏辙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

  嘉祐五年(1060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开封,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南行后集引》。 [13] 三月,天章阁待制 杨畋 奉命调铨(根据考绩迁调)官员,授苏辙为河南府渑池县 主簿 ,又举他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科举 吏治 类科目)。同年,苏辙与苏轼在东京 怀远驿 读书,准备 制科 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