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北京文博”公众号于每月月初推介当月北京地区博物馆展览信息,便于广大观众及时、准确了解博物馆展览情况。
展览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基础,汇集10家国内外考古文博机构的266件(套)文物,年代跨越新石器时代至19世纪,涵盖青铜、金银、玉石、玻璃、陶瓷、织物、家具、雕塑等门类,展现中国与西亚跨越千年、互学互鉴的历史,引领观者回顾丝路精神逐渐凝结的历史进程。
展览分为两个单元,“东西辉映”单元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与西亚文明相遇、互通的历史;“大路相连”单元以使者、冶金、玻璃、丝绸、家具、青花瓷六个板块,呈现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在技术、艺术、文化与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互鉴,讲述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重要展品包括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出土仰韶文化牙雕家蚕、广东南越王墓出土西汉银盒、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刻花蓝色玻璃盘、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唐代骑士纹锦、故宫博物院藏商代青铜龙首刀、清乾隆剔红漆盆玉石葡萄盆景,以及伊朗国家博物馆藏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等。
展览简介:伊朗地处西亚,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史前文化可追溯到数十万年前,先后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亚王朝、萨珊王朝等,在世界上均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中国史籍中,西汉时称伊朗地区为“安息”,南北朝之后称“波斯”。作为东西方交流的必经之地,伊朗艺术融汇了不同族群的文化元素,影响了欧亚大陆的诸多国家和地区。本次展览汇集伊朗多家博物馆收藏的216件文物,从建筑、雕塑、陶瓷、玻璃、金属、书法绘画等多方面展示伊朗艺术之美,探寻交融互鉴的文明发展之路。
展览简介:埃尔奥拉是一座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北部的绿洲城市,距离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1100公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距今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定居在这一地区,过着采集游猎的生活,留下了阿舍利手斧、岩画和动物骨骼等遗迹。本次展览聚焦沙特阿拉伯古城埃尔奥拉,共呈现超过230件陶器、石雕、青铜器等文物。展览分为“从史前时期到青铜时代”“阿拉伯半岛北部诸王国”“文字和语言”“现代埃尔奥拉”四个部分,展现埃尔奥拉壮丽的沙漠河谷绿洲景观和繁荣悠久的历史文化。
展览简介: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精神,深化古籍文献类文物的保护与活化,故宫博物院在对院藏雕版文物进行整理、保护、研究的基础上,在太和门内东南崇楼及朝房开设“雕版馆”,同时举办“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库房式陈列展出文物15000余件(组)。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首次举办该类专题文物展览。
展览是对故宫博物院藏雕版文物整理与研究的成果性展示。重点展出32件(套)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从国政、文教、技艺三方面,将清代宫廷雕版放入中国典籍史、印刷史、清代宫廷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解读,挖掘蕴含在雕版文物中的历史信息,发挥其在文献学中的特殊作用。
展览简介:“龙”是中华文化中一种极为古老而又尊贵的祥瑞之兽。中国古人认为,龙有九似,萃众美于一身,其司掌着风调雨顺、保佑着五谷丰登,象征着威严煊赫,昭示着国泰民安。时至今日,龙早已成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象征,也是维系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
展览汇集自新石器时代至20世纪初的文物,涵盖青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漆器和绘画等多种形式。最值得关注的一件展品为红山文化玉龙,其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属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为研究龙的原始形态提供了重要物质资料,有着“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展览简介:展览以李文忠家族的历史为主线件(套)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及明代复原服饰,分“苍梧发轫”“簪缨世族”“厚德流光”“余荫蓊蔚”四部分讲述李文忠家族于明清两代的发展脉络,展现李氏族人对家族根脉的守护与传承,彰显中华民族感怀先祖的尊崇精神与赓续意识。
李文忠为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明代开国功臣,战功卓著且好学问,逝后被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李氏后人袭爵封侯,家族延绵六百余年,被后世称为“岐阳世家”。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套完整的岐阳世家文物,包括御赐墨敕、御用制品、历代祖先容像、行像、家族藏品、手书、族谱等共计56件(套),承载着岐阳世家的家族历史和记忆,体现出李氏族人对优秀先祖遗训的尊崇、保护和传承。这套家族文物也首次完整展出。
岐阳世家文物不仅见证了李氏家族的变迁,也为研究明清时期的政治、文化、服饰、艺术等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李文忠及其父李贞容像是目前存世可见的两幅明代冠冕容像,在古代服饰史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展览专门根据李文忠、李贞容像等李氏家族容像复原了四套明代官定服饰,包括冕服、命妇礼服、赐服和朝服,展现对这套馆藏文物的研究和活化利用。
展览简介:展览由“江山新韵”和“岁月风华”两部分组成,共呈现15位代表性美术家的110件山水、人物和花鸟作品,旨在对这些绘画作品进行深入梳理研究,反映中国画艺术的当代性发展及国际化拓展。展出作品兼顾当代中国画的不同题材、不同艺术式样与风格流派,又特别注重趋于不同研究方向的新探索、新突破及其创作成果。重点展品包括周韶华的《崑仑余脉》、张立辰的《梅雪共春》、姜宝林的《大河上下》等。
展览简介: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多年来,中国着眼人类前途命运和整体利益,因应全球发展及各国期待,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形成了合作发展、联动发展的巨大合力和生动范例,共同铺就人类发展繁荣之路。本次展览以优秀的摄影作品为媒介,将宏大叙事转化为视觉语言,通过“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三个单元,系统讲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全面介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展览简介:本次沉浸体验展陈空间约1500平米,首次以盛开的莲花作为造型主体设计成巨型数字装置,艺术家们结合数字绘制、数字3D Mapping影像和AI算法技术,以当代眼光和独特视角来表现、挖掘和阐释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与丰富内涵,以“菱格世界”“万古遗珠”“东方微笑”“十方同源”“奇崛妙境”组成“艺术时空体验区”,另有“教学互动体验区”及“衍生艺术品区”等,共同组成全景沉浸体验环境,石窟艺术得到全新演绎。
巨型数字装置和全感官互动式观展是本次体验的最大亮点。诸多石窟艺术场景经过当代美学概念的提炼和催化,在此一起跨越时空、汇聚一堂,这些极富想象力的数字化艺术再创作,传递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所承载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让文化遗产基于原有创作接续新的艺术语言,在时代变革中焕发新的蓬勃生命力。
展览简介:展览分“青春万岁”“这边风景”“创作是一种燃烧”“大块文章”“文化的光照”5个部分,以近300张照片和550余件展品,全景记录王蒙70年来与共和国发展历史相伴、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学创作历程,展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各时期的代表性优秀文学作品,表现了他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写作的初心和使命。
展览简介:展览分为“万里幅员家国颂”“更揽山川入壮怀”“化私为公润万家”三个部分,从梁世雄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绘画作品中精选出100余件,展示岭南画派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卓越的绘画成就。前两个单元展示了梁世雄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20世纪80年代前的《归渔》《抽纱》《油城明珠》等采风写生,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的《雄风岁月》《太鲁阁激流》《布达拉宫》等创作重心从人物画向山水画转移后的作品。第三单元展出了梁世雄个人珍藏的艺术家高剑父、关山月和学者容庚教授等人的作品,这些捐赠作品被纳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史文物抢救工程项目。
展览简介:展出河姆渡文化各遗址出土的324件(套)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类别,通过“古渡新声”“潮起东南”“探海溯源”三个部分,全方位展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探索、保护历程,系统阐释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展览涵盖稻作遗存、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夹炭陶器和手工艺品等河姆渡文化重要标志性考古成果,亮点展品包括双鸟朝阳蝶形器、猪纹陶钵、“蚕纹”象牙柄端饰件等。
展览简介:展览由国家博物馆与国家自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这是两馆首次联合举办展览,也是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首个自然生态类展览。展览以缤纷动物为切入点,遴选出672件动物标本,按照“尊重——动物多样之美”“共生——自然就在身边”“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三个单元讲述了我国的动物情况及近年来的保护成果,并延展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历史,介绍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从而诠释了“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大千世界,以此呼吁大众关爱动物、顺应自然、保护和建设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展览简介:二十世纪,是世界大势、中国世事发生沧桑巨变的百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华夏大地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他们为赓续中华文明孜孜以求,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紧相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此次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百年巨匠百年史诗——百位大师风采特展”,基于“百年、百人、百集”系列纪录片《百年巨匠》这一重要抢救性文化工程,聚焦二十世纪为中华文明做出突出贡献的教科文卫体各领域100位大师巨匠,全面展示其人生成就和巨匠风骨。
展览分为“笔墨精神·美术书法篇”“自铸伟辞·文学国学篇”“金玉·戏曲戏剧曲艺音乐篇”“培根铸魂·教育体育篇”“功勋百代科技教育篇”“妙手仁心·中医篇”六个篇章,精心选350余件展品,集合国家博物馆等多方珍品收藏,既有齐白石的《松鹤旭日》,徐悲鸿的《九方皋》等艺术瑰宝,也有鲁迅的创作底稿,洗星海的音乐曲谱,以及曹禺、李四光等大师们的书信原稿、生活用品、纪念物品、工作器具、成果模型、出版成果以及图像和影像等,立体呈现百年间百位大师的经历、成就、个性、精神和风采。
展览简介:展览以蜡像这种超写实主义的雕塑艺术为载体,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200余尊蜡像中精心遴选30尊英模人物作品展出。其中既有李大钊、向警予、方志敏等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驱,也有王进喜、雷锋等无私奉献的劳动模范;既有鲁迅、聂耳、冼星海等为人民而创作的文艺巨匠,也有钱学森、李四光、袁隆平等以身许国的科学巨擘;既有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心系群众的人民公仆,也有罗阳、黄大年、黄文秀等苦干奋斗的时代楷模。展览通过艺术化场景设计、英模文物展示、英模名言和故事解读等多种表现手法,让广大观众从中深切感受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各条战线上的英模人物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的感人事迹和人格魅力。
展览简介:展览通过八个部分超过1000件文物、艺术品,以时间为轴,生动还原大运河发展演变历史,着重展示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系统展现运河沿线人文历史价值内涵。
展览简介:展览由恭王府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以14件恭王府旧藏丝绣为中心,结合相关文物以及一批老照片与珍贵文献,较为全面地展示恭王府旧藏丝绣“聚、散、归”的过程。展品中最值得注目的是一件宋代缂丝赵佶木槿花卉图册页,其以宋徽宗赵佶的画稿为蓝本织造,右上方织“御书”葫芦印,并有“天下一人”墨押。此幅按照花叶生长的方向退晕缂织,并用合花线织出花叶颜色层次的变化,为宋代缂丝精品,本次限时展出一个月。其他丝绣文物还包括明代缂丝米芾行书李商隐九成宫诗卷、清康熙缂丝芦雁图轴等。
展览简介:北京艺术博物馆坐落于海淀区万寿寺内。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历经明清两朝的兴修、扩建,形成了集寺院、园林、皇家行宫于一体的大型古代建筑群。晚清时期,万寿寺遭遇外国侵略者洗劫,清王朝覆灭后,寺院房舍曾被当作战俘营、学校、疗养院、收容所等。1957年,万寿寺的最后一任住持将寺院交付政府部门管理,正式结束了其作为宗教场所的历史,1987年万寿寺被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舍。2017年至2022年,万寿寺开启新一轮的修缮工程,对中路、西路建筑进行修缮,在东路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摸清了东路遗址的保存状况、布局、规模和形制等基本情况。博物馆本次重开之后,万寿寺历史沿革展特别展出了近期修缮、考古发掘过程中新发现的文物,包括首次公开展出的“祭孝惠章皇后疏文”等。
展览简介:本展分为汉传佛教造像艺术及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两个主题,共陈列64件展品。明清时期,汉传佛教造像趋于程式化,虽能给人雍容华贵、端庄慈祥的感受,却缺乏内在的精神力量,流于浅显与媚俗。藏传佛教造像则发展繁荣,艺术家们在印度、尼泊尔等外来艺术形式基础上,融入藏民族文化和审美因素,创作出具有鲜明藏民族特色的艺术模式。
展览简介:展览共陈列约50件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家具,包括椅凳、桌案、床榻、柜架等,介绍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演变及造型艺术特点。明式家具以古朴大方取胜,注重卯榫结构的精密巧妙;清式家具在制作工艺上以富丽华贵见长,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民国时期的家具受西方影响,体现出中西合璧、探索求变的时代特征。
展览简介:展览由妙应寺历史影像、历年主要修统计表、文物勘察与施工过程中的新发现、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工程修缮重点、主要文物建筑修缮前后对比等部分组成,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向观众全景展示了妙应寺白塔中路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的全过程,增强公众爱护文物的意识,积极助力白塔寺文物古建的保护。
展览简介:展览形式为环形,展览内容以白塔寺的时代变迁为主线,通过运用多媒体展墙及 LEAP MOTION 隔空互动装置等数字化展示模块,并结合历史照片、文字、模型、文物实物等手段,全景式地展现白塔寺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为观众呈现一个具有白塔寺鲜明特色的,具备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弘扬祖国统一、民族融合、中外友好交流的精品展览。
展览简介:本展览分为“山——喜马拉雅 山国明珠”“岭——横亘千载 绵延不绝”“峰——紧密携手再攀高峰”三个单元,通过图文辅以部分实物展品的方式,分别展示尼泊尔人文风情、中尼两国1600年的人文交流史、新时代中尼两国文化交流的新篇章。此外,展览中还特别设计了一个特殊区域,通过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连环画形式,介绍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以此纪念文化使者阿尼哥一生为中尼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展览简介:本展览展示的是观众参与“走近大师系列活动——品读经典临摹画作”活动时的临摹作品。观众通过临摹徐悲鸿先生的作品,不仅深入地理解徐悲鸿先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更是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这些临摹作品是热爱艺术的观众对徐悲鸿大师的敬仰和传承的体现。
展览简介:本展览展示的是观众参与“走近大师系列活动——‘艺术+文史’美育活动”的作品。这些作品在秉承大师艺术理念的同时,注重对现代审美观念和绘画创作的融合,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形式,诠释了徐悲鸿的艺术理念和精神内涵,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和创新的精神。
展览简介:智化寺为明代早期建筑遗存,其建筑内檐、室内天花、藻井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明代早期彩画,彩画部分既沿袭了宋、元特点,又有典型的明代风格,同时为清代彩画规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智化寺明代彩画工艺研究与复原成果展以2021年至2022年北京文博交流馆开展的彩画课题成果为依托,分为“金碧丹青,异彩纷呈”和“匠心传承,承宋启清”两个部分,展示智化寺明代彩画的颜料成分、绘制流程和特殊的制作工艺等,并展出十余块智化寺明代彩画的仿真复原作品。
展览简介: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常年设有“阅古钟林”“礼乐回响”“质器庄严”“妙境梵音”“敕建觉生”“金火流光”“永乐大钟”“诗韵钟声”“外国钟铃”九个展,展出文物展品400余件,形成一部完整的古钟发展历史。整个展览以“古韵钟声”为总主题,阐释“钟”与“声”的特殊关系,彰显“钟”的地位和“声”的韵味。展览以点突破,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形成古钟信息网,内容上互为补充,具有一定的逻辑层次。整个展览分为历史、文化、技术三条主线,形成合理的参观路线,阐释了钟声承载历史、钟声蕴含文化、钟声彰显技术、钟声传播理念几个主题。
本展览遴选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藏品的精华,通过觉生寺历史沿革、中国古钟、永乐大钟外国钟铃以及铸造工艺的介绍,讲述钟铃文化的精奧,展示钟铃带给人们的独特魅力,启迪人们关注古代钟铃、关注钟铃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用真心保护,以行动传承。
展览简介:“志喻金汤——健锐营历史文化展”是健锐营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健锐营部分珍贵史料的首次公开亮相。展览分为健锐劲旅、诘戎扬烈、太平安乐、壮肄声威、策功绩武等五个单元,全面介绍健锐营历史沿革,重现经典战役场景,复刻优秀将领戎马一生,深度阐示健锐营在清代三山五园地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健锐营在促进多民族国家统一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展览开放东西值房及南北城楼作为新的展示区域,对七处建筑空间进行不同功能划分;采用原状陈列与现代化展陈方式相结合的思路,中轴主体建筑演武厅根据史料记载复原了乾隆时期的家具陈列,彰显皇家演武场的历史风貌;打破用图文视觉形象来传递知识信息的单一模式,增添健锐营日常训练、虚拟穿衣、特色饮食翻板、三山五园文化交互体验等多项趣味互动项目,以更灵活的形式讲述文化故事,打造崭新的沉浸式参观体验。
展览简介:展览共展出珍贵的图像资料及文物资料200余件(套),详细的向观众讲述同志与武汉的那段已被镌刻进历史的峥嵘岁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多次来到武汉。在大革命从高潮走向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中,表现出非凡的胆略与智慧,成为中国农动的主要发动者、坚决支持者和重要领导人,成为中国革命道路的勇敢探索者和开拓者。新中国成立后,武汉一直是最喜欢也最关心的地方之一。在这里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主持会议,会见外宾,读书写作,畅游长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展现了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怀与魅力独具的伟人风采。在武汉工作生活的故址遗迹,风貌依旧;在武汉留下的词文墨宝,光彩如初。他为武汉地域文化注入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资源和魅力独具的人文色彩,激励着武汉人民继往开来,在大江两岸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
展览简介:“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又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对于“路”的诠释也体现了他们那一代人虽生逢乱世,艰难求生,但仍能披荆斩棘,勇往前行的斗争和前行,打破重重铁屋,探索救国拯民的方向和道路,这种生而无畏的斗争精神,这种甘于奉献的“孺子牛”精神,也是整个展览主要向观众传达的内容。
整个展览按照鲁迅先生一生的足迹,从出生地绍兴到南京求学,东渡日本,到回国后绍兴、南京和北京,然后南下厦门、广州,终于上海。尤其是鲁迅在北京时期,结合北京鲁迅博物馆旧居和馆藏的特色,增加了不少内容,对鲁迅在北京的工作生活足迹都有涉及,是展览的一个亮点。
展览简介:主题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总面积6700平方米,展出照片1170幅,文物2834件。主要内容分为中国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日军暴行、东方主战场、得道多助、伟大胜利、铭记历史八个部分。全景式展现了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辉历史,同时也展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大力支持。突出展示了中国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坚持用史实说话,用事实说话,用珍贵详实的历史文物、照片及视频材料,直观形象地展现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光辉历史。注重讲好故事,深入挖掘真实感人的抗战故事,深刻生动地宣传阐释伟大的抗战精神。
展览简介:通过文物古籍再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必然规律,引导人们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历史主动和文化自信,为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即“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主要涵盖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演进与大一统制度的兴替延续;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历史;中华民族在中国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团结奋进时代的伟大历程等内容。
展览简介:“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题展览位于香山革命纪念馆二层主题展厅,是目前国内唯一全面展示中共中央进驻香山时期辉煌历史的大型展览。展厅面积约为5000平方面,包含序厅和五个部分,共15个单元。通过800余张图片、报照、地图、表格和1200件(套)文物、文献和档案全面呈现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该展览荣获“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
展览简介:展览分为序篇、第一部分“立好规矩 进京赶考”、第二部分“从严治党 香山答卷”、第三部分“赢得民心广泛赞誉”,通过珍贵的文物文献及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生动全面展现了香山时期中国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进一步深入阐释从严管党治党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激励我们继续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展览简介:展览由上海鲁迅纪念馆及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集中展示超过70封名人书信,涉及教育、文学、语言、美术、戏剧、出版、翻译、学术研究等领域,反映上海鲁迅纪念馆在近现代名人书信方面的收藏和研究成果。重点展品包括《曹靖华致鲁迅》《郭沫若致汪静之信》《彦涵致张望信》、《曹聚仁致许广平信》《丁玲致伯夏(陈明)信》《王力致商务印书馆编辑部信》等。
展览简介:展览分为“创作是一种燃烧”“写给世界的情书”“论道抒情两不妨”“文化传播的使者”“传道授业甘如饴”5个单元,按照文学题材分类串联起王蒙文学创作发展历程,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文艺评论、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等。展览全面展示王蒙70年创作生涯的作品全貌,展现他创作中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家国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求与深厚理解,关于精神世界与价值追求的深层思考与人生智慧,及其对中国文化传播与交流作出的突出贡献。
展览简介:展览分为“来龙去脉——龙形象的诞生与演变”“龙腾四海——历史文化中的龙”“龙的传人——民俗文化中的龙”“与龙共舞——重返恐龙世界”四大单元。通过图文、视频,介绍以龙为主题的文物及艺术品,并展出19件馆藏精品化石和现生动物标本,介绍与龙形象有关的动物及其生物学知识。邀请观众与“龙”共舞,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展览简介:本次展览由国家自然博物馆与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共同主办,呈现50件化石标本,介绍贵州地区发现的邓氏贵州鱼龙、关岭鱼龙、胡氏贵州龙等物种。展览重点讲解鱼龙的古生物学知识,展示鱼龙化石的发现过程和研究方法,揭示三叠纪时期海洋生命的演化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鱼龙(Ichthyosaur)是一类生活在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大型海洋爬行动物,其外形类似于现代的海豚。鱼龙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约9000万年前灭绝。目前发现的鱼龙物种数量超过100种,平均体长2至4米,体型最大的鱼龙体型长度可达20-25米,是侏罗纪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
本次展出的化石标本主要来自贵州“关岭生物群”,该生物群形成于距今约2.2亿年的晚三叠纪时期,包含大量保存精美的海百合、海生爬行动物、鱼类和菊石化石,对于研究晚三叠世的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海洋系、古地理学、埋藏学和地层学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览简介:展览呈现中国古植物学家郝志刚所绘“逝去的光影:地史时期植物景观”系列中的25幅油画,结合中国古动物馆收藏的中国恐龙化石,按地质时代由老到新的时序,展现自46亿年前地球诞生至全新世各地史时期陆地植物景观的变换,引领观者感受生命演化的奇迹。
“逝去的光影”系列主要依据我国地史时期丰富的化石资料,综合古生物学家的重要典型研究成果,以油画的形式复原了各地史时期陆生植物景观,涉及前显生宙的藻菌发展,显生宙以来地衣苔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的演替,以及人类栽培作物的出现。“逝去的光影”系列中的36幅画作被集结出版成同名画册,本次将呈现其中的23幅,并特别展出《苏格兰莱尼燧石层复原》等2幅未出版作品。
展览简介:展出矿物标本以及与矿物相关的绘画与珠宝饰品,尝试以艺术的视角切入,带领观者走入矿物世界,展现人对自然的认识和自然对人的启迪。
展览划分三个单元,“形之惑”通过矿物标本及矿物绘画介绍晶体形态;“色之媚”揭示矿物自身颜色的多姿多彩,以及珠宝设计师从中得到的灵感;“韵之奇”邀请观者发现矿物微观世界的神秘,感受矿物颜料绘制画作的魅力。
展览简介:展览由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联合举办,共呈现108件文物,涵盖铜器、玉器、瓷器、竹器、丝织品、书画等多个品类。展览分“福”“禄”“寿”“喜”“财”五个部分,从象征义、文字义、谐音、宗教传说等角度解读文物所传递的吉祥寓意。
祈福禳灾、趋吉避祸,获得安和常乐的生活是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需求。所谓“吉事有祥,象事知器”,以此为主题的中国古代吉祥文物创作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福、禄、寿、喜、财的重视和期望,亦表达了先民对生活的热爱。
展览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将家庭作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就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中华好家风”主题展览由全国妇联主办,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承办。展览由“先贤家风”“红色家风”“时代新风”“新时代家风建设成果展示”四部分组成。通过200余张图片、60多件实物,全景展示古代先贤名士的优秀传统家风,老一辈革命家和模范人物的红色家风,当代最美家庭的时代新风,以及新时代家风建设的主要成果,切实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和新时代故事,用心用情唱响时代主旋律。展览通过场景、互动游戏、点播视频、动画影片等多种展示手段,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设立“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书屋,营造舒适温馨的参观氛围,增强展览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展览简介:展览精选傅以新先生以山水、园林等题材为主的诗书画作品80件,从“山河远阔”“林壑清晖”“采秀撷珍”三部分展示画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敬畏。傅以新先生深耕山水书画60余载,他的作品打通了诗、书、画的界限,以其独有的方式描绘祖国山河的无限魅力及承载的人文情怀。在建国75周年之际,以此展览歌颂祖国壮美山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唤起观众内心的家国情怀。
展览简介:2024年适逢新中国75周年,展览力图通过傅以新先生书画作品80余件(套),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及中国人自然山水观的哲学思想。
展览简介:展览精选270余件(套)捐赠品,从“聚”“传”“联”“承”四个单元,系统展示了中国园林博物馆十年来捐赠来源藏品以及多年来藏品保护的成果,此次展览是捐赠展品的一次集中亮相,同时以此鸣谢社会各界捐赠者的善行义举,共同见证中国园林博物馆十年间的成长。
展览简介:“锦色Ⅱ——探寻江南建筑彩画”展是锦色系列展第二期,通过88件(套)展品,从“江南画境”“斑斓意匠”“南艺北传”三个部分,呈现江南彩画的时代背景、精工纹饰和对北方官式苏画的重要影响,以此推动中国传统建筑彩画艺术的普及,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展览简介: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位于北京广场东南角,是由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改建而成。展馆占地面积243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485平方米,展览面积5086平方米。展馆基本陈列为“中国铁路发展史”,分为“蹒跚起步”“步履维艰”“奋发图强”“阔步前行”四部分内容,通过翔实的文物实物、精致的机车车辆模型、立体的铁路全景沙盘、动车组模拟驾驶体验、3D技术等,系统展示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铁路在路网建设、装备变革、技术创新及服务民生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重点展示。
展览简介:展览主要围绕詹天佑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智能化京张高铁,通过文字、图片、实物、沙盘及模型,对比新老京张铁路,展示了中国铁路的百年发展。
展览简介:十二生肖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既有纪年的功能,又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邮票具有记载历史、传播知识、彰显精神的重要功能,被誉为“国家名片”。生肖邮票的发行是生肖文化和集邮文化的完美结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2024年是甲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体现着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象征着福瑞、吉祥等美好寓意。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文化思想,弘扬中华文化,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特推出“2024(甲辰)龙年生肖邮票展览”。展出中国邮政、香港邮政、澳门邮电、联合国邮政管理局以及24个国家发行的62套、76种龙年生肖邮资票品,在方寸间祝福新年。
展览简介:展览分为波音与中国历史渊源、相携而行(1973-1978)、跨越时代(1979-2012)、互利合作(2013-2023)四个部分,以60余幅图片展现波音公司开拓中国市场、参与中国民航发展的历程。展出787-10飞机模型(比例1:25)、飞机仪表、飞机复合材料等12件(套)展品。
展览简介:展览分为逐梦蓝天、探路先锋ARJ21、腾飞之路C919三部分,主要介绍中国民航先后运营运-5、运-7、运-8、运-11、运-12、新舟60等机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支持国产大飞机事业,ARJ21、C919相继交付国内外多家航空公司等内容。本次展览得到行业内外十余家单位的支持,共展出展品近百件。大部分展品为国内首次展出,包括运-5飞机履历本、中国邮政航空运-8飞机模型、ARJ21飞机交付纪念钥匙、东航全球首架C919机上用品、C919适航审定证件、C919项目条款关闭燃尽图等。
展览简介:中国电信博物馆是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国家级信息通信行业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是全面展示我国电信行业发展历史的窗口,收藏、保管、展览、研究电信文物的专门机构,传播电信科技、科普知识的文化场所,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基地。
展览围绕“烽燧连天 电信之光”“百年电信 艰难起步”“电信使命 红色基因”“人民邮电 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历史跨越”“信通四海赋能未来”六个单元系统回顾并讲述红色电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半部电台”到“云监工”走过的百年历程,细致描绘中国电信业从艰难起步到发展、跨越、腾飞的历史画卷,全面展示中国电信担负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维护国家网信安全的历史使命,以及在国家通信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展览简介: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向世界的传播,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雕版印刷的产生和发展是文明的标志之一,雕版印刷是一种物质产品,也是一种精神产品,是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象征,更体现了东方文明的变迁,因而被称为“文明之母”。此次展览通过雕版印刷发明的条件、中国历代雕版印刷特征、雕版印刷术的工艺流程、饾版印刷及活字印刷五个部分向观众展现这一精湛技艺。
展览简介:此次特展以珍贵革命文物讲述中国故事中的红色篇章,旨在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牺牲的英雄们致敬,向在民族记忆星空上铭刻英雄之名的作家们致敬!
展览共展出巴金的《赴朝日记》原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等233件文物,分五个单元展陈。第一单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主要展示萧三《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抗日军政大学》《在枣园过年》三部著作的手稿。同时展出的还有《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原文、画家高泉的油画《决策出兵》等。第二单元“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亮相其中。这是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的报告文学,最先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魏巍长篇小说《东方》手稿、自寿诗原件也一并展示。第三单元名为“英雄儿女”。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至今仍在传唱,而这首歌曲的出处、电影《英雄儿女》更是一代人的回忆。鲜为人知的是,这部电影是根据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改编而成。本单元展出了巴金的《团圆》手稿复制件、《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校样等。第四单元“上甘岭”,展出了林杉、沙蒙、曹欣、肖茅编剧,沙蒙、林杉导演的以上甘岭战役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剧本和《林杉上甘岭采访笔记》原件,以及陆柱国的中篇小说《上甘岭》油印修改稿。第五单元“我同祖国在一起”。本单元为群像单元,展示了黄谷柳、李蕤和舒群《赴朝日记》的原件。本区域将作家黄谷柳两次赴朝拍摄的朝鲜战地写真集锦制作成巨幅照片墙。70张照片,70个瞬间,引导观众走向历史、走向前辈心灵、走向大时代的风云。
展览简介:2019年王蒙先生荣获“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成为新中国文学事业辉煌历史与重要贡献的光荣见证。从1950年代到新时代新征程,王蒙先生以执著的信念、澎湃的激情、旺盛的活力和引领风气的探索创造,始终行进在时代前列。他的作品和他的工作,构成了贯穿当代文学史的闪亮“金线”,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次展览分六个单元将他的卓越贡献一一呈现给观众。
展览简介:1933年11月14日,严家炎出生于上海市宝山县。2023年11月14日,正值严家炎九十华诞,中国现代文学馆依托严家炎捐赠的一万余件文献,举办“求实——严家炎学术文献展”。严家炎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第二代学人”的领军人物,所著《知春集》《求实集》中的文章为学风建设发先声立标杆,对学科的重建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仍供给着今日的现代文学研究,已被公认为不可替代的学术经典。严家炎是中国作协的老朋友,特别是对中国现代文学馆给予了殷切关心和大力支持。2014年3月到7月,严家炎陆续将近万册藏书和书房家具、名人字画等无偿捐赠给文学馆。2021年5月,严家炎再次将1500余封书信、400余份手稿捐赠给文学馆。此次展出严家炎手稿、笔记资料、照片、图书等134件珍贵藏品,循“求实”之脉络,仰望文学之星标。
展览简介:展览时间跨度从19世纪末一直延伸到新世纪,分为“20世纪文学革命的前奏”“五四文学革命”“左翼和进步文学的崛起”“战火洗礼中的文学”“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发展”“迈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七大主题展区,全面、生动、立体地展示了百年中国文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中国文学的光辉历程,再现了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文学流派的创作实绩和其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实证的方式呈现和还原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百花齐放”的辉煌成就,“迈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重点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学取得的新成就、呈现的新气象。
展览简介:中国文人把阅读、写作、会客的场所叫做书房、书斋。作家的书房,是文化传统、作家个性和作家真实生活的综合体现。与外国作家的书房相比,中国作家的书房大都具有简约、含蓄、内敛的特点:一桌一椅一方几,一人一灯一卷书,自成乾坤。本次展览的所有展品都是作家本人生前用过的实物,带着浓郁的历史感和文化气息。
展览简介:展览聚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汇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和藏家的近200件藏品,分为开卷有艺、纹艺青年、饰艺向心、艺美之瓷、艺味其从、现代建艺6个单元,呈现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脉络与代表人物,展示其在书籍装帧、插画艺术、家具染织、金属工艺、陶瓷装饰及建筑设计等领域的成就,探索这一运动对现代设计的深远影响。
展览简介:“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首展之一,曾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此后不久,展览得以交流到香港城市大学美术馆,并举办“清华学人与中国现代化转型”学术研讨会,成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一份特殊礼物。围绕此展所开发的一系列文创衍生品,也受到观众热捧并多次获奖。在广大校友和社会公众的反复呼吁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重开此展,并对展览内容略作调整,对展陈方式进行努力提升,旨在藉此向奋战在各行各业、努力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和“行胜于言”校风的清华人致以崇高敬意!向展览中所呈现的百余位清华学人杰出代表敬献一瓣心香、表达无尽景仰与缅怀!
展览简介:202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以古代精品绘画为基础,联合举办“水木湛清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自然”展,为校庆献礼。“水木湛清华”,典出东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它既道出“清华”之所得名,也是对本次展览主题的诗意揭示。“水木湛清华”可以视为这一时期的人们“自然观”转变的分水岭,标志着古人的视野从宏大玄远的自然之思,转向了具体切近的自然之美,将哲理的“自然”,演化于人生之中,最终过上“体道”的人生,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展览简介:“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中国历代能工巧匠将自然资源与人工技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织绣艺术。本展从馆藏数千件织绣品中,精心甄选明清时期代表性织绣品百余件套,涉及织物、成衣配饰和鉴赏品等三大类,分别由“丝彩织成”“华服美饰”“绣缂画意”三个单元加以陈列展示。星移斗转,经历数百年岁月长河的洗礼,这些织绣品已由当初华美贵重的实用之物,升华为反映当时工匠技艺与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奇巧高妙的织造工艺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美轮美奂的图案纹样是美好祈愿的寄讬。流连在这批精美古代织绣艺术品的长廊里,相信您一定会乐而忘忧,细细体会古人寓设计于巧思、夺造物之天工的织绣之美。
展览简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家具收藏以凳椅类、桌案类和柜架类为主,尚有少量橱柜类家具,时代自明至近现代。其中尤富盛名的是五十多件以黄花梨、紫檀等材质为主的明式家具,有七件收录于王世襄先生编著的《明式家具珍赏》。本次展览的家具藏品绝大多数来自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旧藏,包含明代黄花梨四面齐琴桌、黄花梨矮翘头案、黄花梨圈椅等传世精品。虽篇幅有限,难窥全貌,但仍可看作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众多珍品的一个缩影。
展览简介:“度量衡”是中国古代对长度、容量和重量的统称。本次展览将呈现中国仪器和微纳科技专家胡小唐收藏的约100件度量衡器物以及他的研究手稿,向参观者介绍度量衡的发展历史,致敬胡小唐“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治学理念。
展览简介:中国传统非遗技艺蜡染、扎染展示,可亲身体验,宏扬传统技艺,体现多民族融合景象。
展览简介:CCHPF第二届儿童艺术展,从百位小朋友的画作中,体验儿童心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创作了百余幅作品
展览简介:展览通过新中国建立以前发现保存的地方史、革命史、民俗史等文物和资料,比较全面地展示门头沟地区自120万年前至1948年12月15日门头沟全区解放的历史进程。重点介绍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特色鲜明的服务大都市的城郊文化以及中国领导的平西抗战红色文化。
展览简介:该展览是北京地区和华北抗战的一个缩影,也是平西抗战史研究的区域性和阶段性成果之一。展览坚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继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展览简介:颐和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藏有诸多龙纹饰文物。为庆祝2024甲辰龙年春节,颐和园推出 “祥龙贺岁”展,呈现66件(套)园藏龙纹题材文物,包括玉器、瓷器、书画、珐琅、家具等品类,涵盖云龙、团龙、蟠龙、穿花龙、海水龙、九龙等多种龙纹图案,全面展示龙纹在清宫生活中的应用,阐释龙纹的美好寓意和文化内涵。
展览简介:展览展出颐和园收藏的一批文物,分玉器、铜器、家具、瓷器、杂项5个单元加以介绍,帮助观者了解颐和园的藏品面貌,领略这一皇家园林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
颐和园园藏文物均为清代皇家旧藏,来源于清漪园遗存、各宫苑调拨、慈禧万寿庆典特制及其寿礼。这些文物时代上至商周、下讫晚清,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几乎涵盖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并有不少外国文物,代表了当时皇家园林陈设布置及晚清工艺制作的特色和最高水平,反映清代特别是晚清皇家园林的历史风貌与生活氛围,是颐和园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简介:展览以7根石柱文物回归圆明园为主题,展出文物、照片等共约50组件,分为“漂洋过海”“回归之路”“石柱真容”三个单元,以圆明园石柱流失为背景,将此批流失文物回归过程作为串联,呼应同类流失海外文物在园展示情况,重点描绘石柱上的精美雕刻纹样,力求让观众了解圆明园石柱远离故土,颠沛流离,重回故里的历程,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圆明园石柱所蕴含的文物价值。
展览简介:圆明园三百年是历史的缩影,也是时间的见证,为践行习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指示,持续提升圆明园爱国主义教育质量水平,圆明园特于西洋楼展览馆举办“劫灰飞尽笃行致远——圆明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展”。展览分为“美贯中西”“劫后遗珍”“西洋残影”和“传承保护”四大展区,旨在为广大游客打造一个能够感受圆明园历史文化、艺术成就的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怀的观展空间。
展览简介:“传承守望——圆明园文物保护成果展”是正觉寺常设展总标题,主体为中轴线马首铜像展及历史文化展,搭配设置于东西两侧偏殿的正觉沧桑、追迹圆明、寻古长春、聚散流离五部分,此外还包括最上楼展示的“最美的重逢——圆明园石柱回归展”和五首重聚展。所有展览均围绕“传承守望”主题进行。
展览重点展示圆明园多年来的文物保护成果,一步一履,呈于阫墙,展于文物,从名园废墟到管理处成立,从考古发掘到遗址保护,从文物修复到文物回归,从价值阐释到文化传播,旨在溯源历史,守脉中华,传承发展,不断推动新时代文物保护事业、流失文物回归事业向前发展。
展览简介:中国以农立国,作为主宰雨水之神的龙因此备受尊崇。它是古代先民想象中的一种神奇、吉祥的动物,能呼风唤雨,赐福人类。古籍中言“龙星体见,万物始盛”,正是对龙及诸神而生的生命祈祷和幸福的指望。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和文化积淀,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此次展出的近百件各个时代、不同质地、形态各异的生肖龙,全部是北京民俗博物馆的馆藏品。
展览简介:中国古人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概括总结出一套气象历法——二十四节气,借助节气将一年定格到农作物生长、收藏的循环体系中,将时间、生产、生活定格到天人合一的状态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展览以“物”说的形式,辅助文字介绍,生动诠释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文明代表性智慧结晶的丰富内涵。
展览简介:器以藏礼,物以载道。漆盒塑各类材质以型,涂天然之漆色,借髹饰之工艺、承吉祥之纹饰,作为古代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具的器物,成为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生活场景的独特精神寄托。展览展出各个时代、不同质地、形态各异的漆盒文物约50件(套),传递中国古代人民尊重自然、善待生命、至纯孝道的优秀文化传承。
展览简介:民间银饰蕴含着吉祥、祛邪、护佑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社会功用,使之得以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民间银饰是人们最为亲密的伴侣,见证着一辈辈人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对美满婚姻和长寿的向往,富含着深邃的民族情感,饱含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寄托,以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本次共展出90余件(套)文物,包括凤冠、蒙古头饰、发簪、发钗、银锁、银镯等等,其形制多用作庆寿、婚礼佩戴、儿童饰品及实用器。
展览简介:北京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佑六年(1319),是融合道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厚重载体。展览由图片和实物构成,展示了东岳庙六百多年的历史沧桑,以及她对周边地区繁荣的促进作用。揭示了东岳大帝信仰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展览简介:东岳庙西廊火神殿供奉火神。供奉火神的行业包括陶瓷业、冶铸业、铁匠业、书坊业、烟业、糕点业、消防业、典当业、冶金业等。各个行业之所以会供奉火神,原因各有不同。有制作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火的,有生产的物品与火有关联的,更多的是求火神保佑,不要发生火灾。《都市丛谈·恭庆祖师》记北京云:“无祖师之各商家到时亦必恭庆火祖。”可见各行业因为祈求避免火灾的缘由多祭拜火神。
展览简介:书房,是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不但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修身养性、读书抚琴的处所,还是他们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空间。本次展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房相关藏品,呈现传统文化与美学视角的高度契合,让大众领略中国传统书房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幽静典雅之美。
展览简介:本次主要呈现陆上丝绸之路东段,从洛阳、长安到新疆这一区域的艺术,以6000平方米超大临时展览来呈现丝绸之路东段从洛阳、长安到喀什、和田地区的500余组(件)作品。展品既包括来自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10余省(市、自治区)、35座城市的400余组件一二三级文物,许多作品属于首次公开展出。大展还特别联合哈佛大学推出《永宁绝响》多媒体特别项目;联合青海四大古寺之首、700年历史夏琼寺共同推出《坛城沙画》特别项目;联合日本著名学府、近400年历史龙谷大学共同推出柏孜克里克第15窟特别项目。同时,龟兹研究院首次复刻克孜尔石窟第8窟、全新呈现第38窟,以及得到了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慕尼黑大学、挪威国家图书馆等重要学术机构支持。
展览简介:展览首次展出印度河流域文明彩陶、人偶,北方黑陶文化陶器,古波斯及萨珊王朝印章等。10多年前,它们有幸陆续成为已故收藏家路东之先生的藏品,惜乎一直处于休眠中。为纪念路东之先生创建古陶文明博物馆25周年,古陶文明博物馆携手有关专家,首次在这批藏品中遴选部分精品与观众见面,相信观众和其收藏者当初的心情一样,对这些来自异邦他乡的文明成果怀有同样的兴趣和期待,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路东之先生与众不同的眼界和情怀。
展览内容:本次展览是骨签文物发现以来的首次专题展览,将展出骨签、书法家临摹的骨签作品、骨签放大的细节照片以及拓片、摹本等,从作用和功能、使用方法、文字内容及书法艺术等角度对骨签加以全面介绍。
1986年至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汉长安城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出土逾6万枚骨签,其中刻字骨签57644枚,总字数近46万字。未央宫出土的骨签用于记录工官生产弓弩的相关内容,属于汉代中央级的文字档案材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规模的西汉国家档案。
展览简介:中国陶瓷历久弥新。在漫长的陶瓷发明、发展历史中,陶瓷工艺与技术不断创造着科技、经济、艺术及人文历史等多重价值,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陶瓷美学。展览着眼于中国古代陶瓷之美,以时间为线索,主要展示自唐代至明清时期的代表性陶瓷藏品,在阐述陶瓷发展历史的同时,兼顾展示丰富多彩的制瓷技术、装饰工艺,以及陶瓷的器型、纹饰、颜色等特点。
展览简介:中国古典家具典雅精致,用材考究,工艺精湛,美学成就卓著。展览以明清时期硬木家具藏品为主,以材质作区分进行展示,主要包括古代黄花梨木家具、紫檀家具和红木家具。展馆采用开放式展览形式,以多样的家具藏品打造多个古代居室场景,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展厅环境优美典雅。
展览简介:中国古代门窗,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典范,千百年来不断向世人传递着中国古人对生活的信心。展览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木雕门窗为主要内容,全面阐述古代门窗与建筑的关系和门窗的演变过程,生动展示古代门窗的工艺特点、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
展览简介:中国历代工艺,集天下能工巧匠之大成。在古代,手工业不单满足了百姓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他们无尽的精神需求。历代文人同工匠一道,思想加手艺,释放出耀眼的光芒。展览着眼于展示中国古代工艺之美、种类之丰富,展出工艺门类包括漆器、百宝嵌、玉器、金银器、铜器、珐琅器等古代工艺精粹,彰显中国古代工艺之光。
展览简介:网球运动约在19世纪下半叶,由西方传教士、商人等传入中国,并逐渐扩大影响、传播。新中国成立后,网球运动从夯实基础到全面发展,中国网球运动在国际上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未来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引领下,网球运动必将取得更广泛、更深入、更辉煌的成就。
展览简介:历史上,东西方文明都创造了灿烂的体育文化。古希腊奥运会,是现代奥林匹克需要继承和发展的的重要遗产;中国先秦的射礼,为华夏君子提供了内圣外王的特殊气质并绵延至今。体育文物作为体育文化的见证和载体,不仅是“运动美”“力量美”“艺术美”的历史呈现,更是体育精神的传承,为促进体育文化与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是世界体育的重要发源地。珍贵的文物不仅定格了属于中国体育的辉煌历史瞬间,更是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体育发展史,使观者睹物兴情,叹为观止。尤其是近代以降,社会性质变得愈发复杂,体育也被赋予娱乐之外的历史使命,如强身、强种、强国。每一件珍贵的文物都真切地呈现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气节,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国体育事业经历了复苏、发展和辉煌的全过程,既有令人振奋的成绩单,也有值得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更是在体育竞技中大放异彩,展现出为国争光的坚强信念、崇高精神和顽强意志。
展览简介:琥珀是由数千万至上亿年前松柏等植物的树脂,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的特殊化石。作为著名的有机宝石,琥珀中非常珍稀的一种是包裹有生物的琥珀,称之为虫珀。虫珀具有很高的观赏、收藏及科研价值。在琥珀中可以发现很多长相特殊的生物;也可以发现一些生物的过渡类群,从而推断出这一生物的演化过程;甚至我们还能找到不少人类尚未命名的新物种。因此琥珀也被成为“时空胶囊”,定格亿万年前一瞬的沧桑过往,描摹着远古地球生命繁盛的光景。
北京菜百黄金珠宝博物馆自2017年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陈睿博士科研团队及石探记科普团队陆续推出“邂逅白垩纪”“时光胶囊”等特色琥珀专题展,本次“虫珀森林”特展,旨在通过展示自1万年前至9870万年前的五个重要的时期——全新世、中新世、渐新世、始新世、上白垩世,让观者沉浸于“时空隧道”中,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呼吁大家了解地球、呵护地球,为共建绿色共享家园贡献力量。
展览简介:瓷板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在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在平素瓷板上使用特殊的颜料手工绘画、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的陶瓷工艺品。瓷板画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瓷板画的出现,是中国陶瓷生产工艺不断完善的结果。
展览简介:2022年为积极响应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号召,同时也根据继承、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办馆宗旨,编写100副原创楹联,展示出一个有特色、有时代感的楹联书法展。
展览简介:收藏众多老北京年画,通过展示以及对年画的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遗技艺以及年画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有木板年画的专业老师为我们讲授有关年画相关的研学体验课程,更进一步感悟年画的魅力。
展览简介:通过“京作硬木家具发展史”、“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展示京作硬木家具从样式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全过程;通过考古文献的研究整理展示清末民国街巷的复原,系统梳理了京作技艺的发展历程;通过藏品展览呈现为国家重要历史事件定制的大国器物,完整展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的历史发展和创新。
展览简介:是以经典艺术的时空碰撞和中西艺术文明交流互鉴为策展理念,打造的高品质文化艺术展览,共计展出 43 幅靳尚谊先生创作过的经典画作,展现了靳老艺术生涯中的绘画成就和教育成就,是迄今为止,靳尚谊作品展出量最大的一次展览。此外,展览还应用了数字技术手段,将创作灵感来自于唐宋时期的数字艺术作品呈现在展览的动线当中,并创造性的将四枚百年以上的馆藏级欧洲经典怀表陈列其中,共同构成了世纪之约、流金岁月、经典传承、千年追问的人文情怀与美学旅程。“遇鉴经典”艺术展跨越了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不同时期,将东、西方的经典艺术作品通过不同形式呈现给观众,既展现了文化艺术之美,又体现了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中国智慧。
展览简介:“赏世界百年名琴,弘扬传承手风琴文化”是本次展览的核心主题。通过展出北京市姜杰钢琴手风琴博物馆收藏的上百余台百年世界古董手风琴及相关文物,展示世界名琴制作工艺和手风琴的发展历程。其中更囊括了我国出产的经典手风琴、手风琴名家用琴等。弘扬手风琴音乐文化,为手风琴爱好者提供品鉴、交流的平台。不定期举办小规模名家演奏会、名家现场指导等活动,丰富首都市民文化生活。
展览简介:展示各种材质的艺术雕刻笔筒,包括紫檀、黑檀、黄花梨等材质,独特的木质纹理和色泽,为笔筒增添了别样的美感。每一件展品都有独特的主题,由技艺精湛的工艺师傅精心雕琢而成,颇具文化韵味和艺术气息。在欣赏这些古典艺术笔筒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笔筒雕刻艺术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也给广大收藏及雕刻爱好者提供一个欣赏、品鉴藏品和交流的平台。
数十年的一线临床经历让张丽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她看来,孩子学习困难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焦虑的家庭。自学习困难门诊开诊以来,汤欣舟时常有种无力感,孩子学习困难问题并不能在门诊治好,很多问题出现在门诊之外。
《自然》9日发表的最新论文中,美国科学家团队探索了量子回路的复杂性。这些实验展示了两个阶段之间的转变:在第二个阶段即所谓“低噪声阶段”中,研究团队证实了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复杂性,足以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量子物理学家们,利用量子纠缠在原子和电子尺度上再现了一个充满不同滴答声“房间”的场景。
戴维·贝克(左)、德米斯·哈萨比斯(中)和约翰·江珀(右)因在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作出的贡献荣获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为预测蛋白质结构,贝克团队2021年开发出“Rosetta折叠”模型,并被《科学》杂志评为2021年年度突破。
徐纯福也表示,AI在生物、化学、医药等健康领域的潜力才刚刚崭露一角,未来还大有发展空间。徐纯福同时认为,AI对科学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科学家一方面要积极拥抱新的研究范式,同时也要尽量规避AI的局限性。
近日,塞尔维亚与金砖国家合作组织创始人左兰·约万诺维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高度评价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并表示中国的先进技术让塞尔维亚获益匪浅,
细胞衰老在胚胎发育、损伤再生、癌症和机体衰老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安徽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当前,各地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切实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引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康有序构建。
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左)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右),因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而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获得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以表彰他们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而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记者8日从宁夏农林科学院获悉,福建、宁夏两省区农业科研人员经过共同努力,成功培育出适合在西北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闽宁1号”。2018年,福建、宁夏农业科技专家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抗病品种不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着手水稻新品系育种技术合作。
此后,胡志晋开始研究中尺度数值模式,类似天气预报,不久后,创建了中尺度大气云分辨及催化模式,形成了CAMS云降水模式系列。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发展,胡志晋也因此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气象局科学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
维克托·安布罗斯(左)和加里·鲁夫坎(右)因发现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而获得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7日宣布,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大势所趋。在我国,一场关于建筑的绿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从北国的冰封之城到南方的热带岛屿,绿色建筑的身影随处可见,
北斗产业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我国实现高精尖技术突破和国产化替代的奋斗史,也是推进全面自主创新和原创性产业发展的探索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也在不断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经过为期10个月的发掘,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出土了漆器、木器、竹器、铜器、玉器等多种质地类别的文物680余件套,考古专家还在其中发现了国内迄今为止最早的告地下书和木板船模型。
坚持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
作为信息通信业“风向标、晴雨表”,2024国际信息通信展日前在京落下帷幕。
相信随着各项改革举措落细落实,全社会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的氛围将更加浓厚,广大妇女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