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上海金臣亦飞鸣美术馆荣幸宣布,“不觉-洪涛雕塑展”将于2024年10月26日下午14时开幕。本次展览由总策划陈逸鸣、总顾问夏永芳、艺术总监刘水华和策展人张鑫共同策划,此次展览汇聚雕塑艺术家洪涛教授不同时期代表作品共计38件,现场将带来沉浸式展演及部分手稿。

  展馆地址:上海市闵行区甬虹路88号(2/10/17号线虹桥火车站B出口)

  吴为山(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风格,是艺术家在长期艺术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它受其生活经历、性格、甚至血型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洪涛雕塑是有风格的。这风格令人一目了然,与其他雕塑区别开来。可贵的是这风格从艺术家心中、手中油然生成。它不流行,也不生涩。率性中的精微,直抵事物的本质、人物的内心。这是艺术家对客观物象深入、敏锐观察、对精神世界领会、深悟之后,在视觉表达、造型意念中找到的对应。是心手相应的智慧创造。

  这是来之不易的神遇!心象与视象,技法与艺术,传统与创新,学院与民间,东方与西方诸因素碰撞,融合后浑然天成的艺术生命体,它仿佛玉石的打磨,虽有其独特的质,也需要风动水流的洗练。

  洪涛,有扎实的学院功底,写实主义的方式和法则,以及严谨的教学体系为他铺垫了造型基础,留学俄罗斯期间,更使他对中国学院的方式有了更为深刻的反思。作为现实主义雕塑的故乡——前苏联,也在进行着对艺术本体的回归,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人性为取向,必然在形式创造上更尊崇艺术家主体,更推崇个性。洪涛在西方传统写实教学体系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阶段,到俄罗斯学习。适逢形式为内容的现实主义处于断裂、分离状态,材料与形式的多元伴随着价值观的改变,给俄罗斯的现当代艺术带来了创造的多向性。

  这些都给洪涛以更多的探索与思考的空间。尤其在革命红色主题性创作中,如何熔铸理想、信念、意志于独特的形式之中。这种对主题与形式关系的深刻追问与探究,使得他从俄罗斯雕塑英雄壮美中获得了表现的张力;也从形式的自由创造中找到了表现的方式;更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生发出精神的力量。

  一个艺术家的努力,其目标在于艺术语言形式的创造和所表达题材、内容及精神、审美的同构性。洪涛在塑造历史、英雄、崇高、壮美的过程中,以泥片的裹卷取代拍、打、塑、雕,以指压、手推、捏塑的微妙将形、法、神、态、势的变化表现得意象万千。刹那间,一个似乎偶然的起伏,都胜过刻意的精雕细琢,这种妙,体现在形体上,波澜跌荡;体现在精神上,惟妙惟肖。

  我欣赏洪涛。因为在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表现与深化中,他是自觉的、自发的。不为任务所为,不为名利所趋。他的《速写长征——向北?向北!》,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带着对中国革命的敬仰,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仰,在深沉、凝重的历史回望中,突破一般性图解、进入表现。在一篇文章中,我曾这样写道:以排比连环式的构图造势,集中多个体为整体而形式视觉的主动势,看得出作者是深谙雕塑外形的构造与内在律动的整体关系。作品以写意的手法精妙地刻画了长征中的领袖,这种基于准确而肯定的写意与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指向是同构的。

  洪涛,1966年9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为鲁迅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鲁迅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自1986年进入鲁美雕塑系学习并留校任教至今,毕生所学奉献于雕塑教育事业;2005年于俄罗斯列宾美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师从库巴索夫等雕塑大师,奠定了他在雕塑创作领域的坚实基础。

  雕塑艺术家洪涛在中国美术界的影响力显著,荣获“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中央党校“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并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副会长等职务。曾是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评委,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以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2022年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艺术专业学科带头人,担任多项国家级项目主创设计,特别是主创中国历史展览馆大型组雕《追梦》,于2023年荣获“庆祝中国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创作工程”突出贡献奖;个人成就以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银奖作品《速写⻓征⼀向北?向北!》为主要代表作,主创大型组雕《旗帜》立于中共中央党校,主创大型组雕《胜利的起点》⽴于井冈⼭⾰命博物馆荣获全国城市雕塑优秀奖,主创中国⼈⺠⾰命军事博物馆⼤型组雕《⾛向胜利》,主创⼴⻄湘江战役纪念⼴场⼤型浮雕《红军魂》,创作⼤型汉⽩⽟雕塑《杨靖宇》⽴于河南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创作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雕塑《本党定名为中国》,多件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美术馆。他的雕塑艺术创作方向: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人物肖像研究、历史人文写意表现,他认为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是用艺术语言解读历史,首先要具备客观审视历史的素养,具备艺术创作的技艺,最终实现塑造作品的能力。从“技”到“艺”到“塑”,是一个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呈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铸不锈钢 85 x 30 x 15 cm 2023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一曼 青铜 45 x 25 x 25 cm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