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漳州4月10日讯(通讯员 郑志宏 杨妙君 林惠卿 杨志鹏)官浔镇溪坂村是漳浦县远近闻名的花木特色村,近97%的村民从事花卉苗木产业。近年来,溪坂村的花农们致力构建“花艺+园艺”生产模式,优化种植方式,把自家园艺向外“移植”,完善花木种养的全产业链,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溪坂村地处漳浦县北大门,324国道穿境而过,毗邻海峡花卉集散中心,是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的举办地。乘此东风,该村村民纷纷加入苗木生产经营队伍,不但自家房前屋后、园地种满了棕榈科、洋兰、榕树等数百种花卉苗木,甚至承包土地,到省外购买苗木回来培育。

  溪坂村乡贤促进会会长翁恋武是本村第一批种植苗木的开拓者之一。2002年,他毅然辞去稳定工作回到家乡溪坂村,开始了花卉苗木种植之路。最初,翁恋武紧贴当时的市场需求,种植香樟、杜松以及大桂花,不到5亩地的园子,便让他尝到了创业的甜头。2017年,花圃面积已经达到了近300亩。

  随着花圃面积的逐年增加,翁恋武的苗木生意越做越大。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也让他对苗木市场的发展趋势有更加敏锐的洞察。

  翁恋武介绍,同样是一种绿化苗木,品种的选择很重要。2012年,他开始不种大型乔木,感觉会开花的品种会比较走俏,于是开始种植黄花风铃木,当时的利润还可以。

  2022年,受多方因素影响,花卉苗木市场的需求大幅减少。翁恋武也是第一时间察觉到这一变化,并早早寻求突破方式。他认为,为了腾地改品种,亏损也得卖。转型,迫在眉睫。

  面对低迷的花卉市场,溪坂花卉行业站在了转型升级的岔路口。要不要转?如何转?往哪儿转?这些问题成为溪坂花农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镇村干部也努力寻求转型方式,多次召集乡贤就当前溪坂花木产业形势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大家一致认为:溪坂的花卉苗木产业必须转型,即从传统的大型绿化苗木转为造景苗木,探索打造可移植的“庭院景观”。

  “花卉苗木产业遇到瓶颈后,我们通过调研,提出要发展好花卉苗木精品,并打造园艺景观,把花卉苗木产业从卖产品转变为卖景观。”官浔镇党委书记戴厝魁说。

  改革就会有阵痛。习惯传统种植模式的花农,对于花木栽培模式以及销售模式的改变多少是排斥的,而新的栽培方式是否会盈利?再加上庭院景观的打造需占用花农的庭院空间,甚至家里的停车位置,所以一开始,“庭院景观”的设想并未得到大家的认可。

  面对产业转型的阻力,溪坂村党总支和村乡贤促进会密切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作为第一代花农,又是乡贤促进会的会长,面对产业升级,翁恋武深感责任重大。他把目光聚焦在花木一条街沿街的花农上,和村“两委”干部、乡贤们轮番入户做花农的思想工作,分析不转型可能带来的危机以及转型后的前景,鼓励农户勇敢创新。

  为更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翁恋武及部分乡贤率先在自家庭院打造起微景观,造就“庭院景观”样板。此外,村党总支部还积极向上争取奖补资金,激发农户参与打造“庭院景观”的积极性。

  “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通过党总支部、村委会、乡贤促进会牵头,加强探讨交流,通过乡贤促进会优秀企业家带头示范,带动村民一拉二、二拉十、十拉百,将村民团结起来。”溪坂村党总支书记翁国兴表示。

  很快,溪坂村花木一条街就打造起15处“一处一景”的微景观,“庭院景观”慢慢在全村铺开。依托“花木街市”提升后的良好基础,溪坂村大力推广“前门店后基地”生产模式,打造“花卉产业+文旅+电商”一条街,带动村民在家门口“云创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如今,“庭院景观”已承接来自莆田、福清、泉州等省内的订单,并逐步在全国各地铺开。溪坂村的花卉苗木产业也因此迎来新一轮的良性发展。全村共有花木企业及专业合作社235家、配套企业26家,花木营销年收入约14.5亿元,人均纯收入达7.6万元。

  溪坂村花卉微景观的兴起,得益于近年来溪坂村探索“村‘两委’+乡贤”的乡村治理议事制度,正是村两委和乡贤们共同发力,助力全村花木产业从绿化向美化的及时转型,让溪坂村花木常青、产业兴旺、民富村强,处处呈现乡村振兴新图景。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