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浪千重,四川省德昌县麻栗镇光辉村粮经复合产业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10月15日,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与德昌县人民政府在麻栗镇光辉村粮经复合产业园举办“粮安天下 共建彝乡生态大米基地”活动,现场进行生态大米基地现场开镰收割观摩和生态大米品鉴活动,最终粳稻软米品种“螺髻香2号”测产达到亩产566.05公斤,较其他品种更适宜在德昌高海拔地区种植,经现场大众品鉴口感更软糯香甜,成为本次活动的优胜品种。
“土地是农民和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德昌县委、县政府围绕助力打造“天府粮仓凉山片区”的功能定位,做精做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三区三线万亩。坚持“良田粮用”,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的稳定和总产量提升。
站在麻栗镇光辉村粮经复合产业园里,可以看见一块块梯田平整、有序,田埂由石头、混泥土浆砌。据麻栗镇党委副书记吴少超介绍,这是2022年的旱改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了土壤质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推动农业向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据悉,德昌累计实施土地整理项目20个,新增耕地13500余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22万亩,占区域耕地总面积的57.28%,大大提高了种粮的效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粮食种植中选用好的种子并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早在2018年开始,就在德昌开展一系列水稻科研工作,在国家杂交稻成都分中心的科学选种和精心指导下,取得了瞩目的成绩:2022年,德昌县麻栗镇阿月村超级杂交稻单季亩产1200公斤高产攻关基地,平均亩产达到1132.22公斤,创造了四川省水稻单产的最高记录;2023年,在同一片土地上,测产验收数据为1251.5公斤,刷新超级稻单季产量世界纪录。
今年,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的研发重心已经从追求单位产量(亩产粮食)转移到追求单位产值(亩产经济价值),在光辉村粮经复合产业园,首次试验种植适宜高海拔种植的粳稻“螺髻香2号”品种。“‘螺髻香2号’品种具有米饭绵软、香味浓郁的品质,这次种植采用绿色高端优质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效减少稻谷中农残,提高稻谷的品质,让稻米的价格达到10~20元/公斤,增加种粮收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专家匡应龙说。
“‘螺髻香2号’测产结果566.05公斤的亩产非常可喜,增强了高海拔地区旱地种水稻植农户的信心,下一步,我们将把该品种作为引种示范在全县适应范围推广,随着优良品种的不断推广和种植,将进一步提高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德昌县人民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牟宗合说。
“我们种植水稻一般是3月下旬开始育秧、4月下旬移栽,到9月底收割,大概5—6个月。”麻栗镇阿月村村民蒋固英介绍。
德昌县位于安宁河谷,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水质好,适宜水稻有机物质积累,水稻种植周期大约为176天,由于育秧占用的土地很少,从水稻收割到移栽,农田有6~7个月可以利用。
德昌县通过麻栗香稻现代农业园区的探索示范,深挖种粮潜力,推广“粮经轮作”“粮油轮作”的种植模式,其中“水稻+草莓”“水稻+大蒜”“水稻+中药材”轮作模式赢得了广大农户的青睐,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新路子。据村民介绍,种植一亩德昌本土品牌香稻(德昌香稻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我国六大香米产地之一,更有“米中味精”之称),轮作草莓,年收入可达30000元。“接下来,我们还将积极探索‘稻渔共生模式’,通过‘水稻+水产’模式,不断增加种粮的附加收入,让水稻单季亩产值达10000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彭甦说。
德昌西临雅砻江、东连螺髻山,森林覆盖率达71.6%,年均日照总时数2223小时,年均气温18.1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负氧离子含量年均浓度4286个/立方厘米,有“春秋三百天、四季养生地”之美誉,是全省首个同时获评“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巴蜀气候康养地”的县。
凭借着良好的气候资源,德昌县用好“麻栗香稻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开发农旅融合示范项目,设计特色稻田景观,点缀彩色树种,搭建景观步道环线,打造网红打卡地,将农业和旅游进行结合发展,达到以旅兴农、以农促旅的效果。
据统计,2022年麻栗镇香稻现代产业园共吸引观光游客50000余人次;2023年2月油菜花开期间,仅10天就吸引观光游客19000人次,带动200余名老百姓在园区摆摊售卖,单日最高营业额达到1500余元,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2022—2023年带动就业6800余人次。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丰收的故事还在继续,耕耘的步伐不会停歇,德昌正昂首阔步向“业兴民富、生态宜居、阳光康养凤凰城”的美好明天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