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兰州市皋兰县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落实1139工作部署和市委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专题会议精神,聚焦“八大美丽”,做好“四篇文章”,大力推进田园牧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引领带动全县乡村振兴迭代升级。

  据了解,田园牧歌乡村振兴示范带以109国道、水秦路为轴线人。深入皋兰县黑石镇和水阜镇的几个村子里可以实地感受田园牧歌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进展情况。

  入冬后,行驶在黑石镇,道路两旁的田地里庄稼已收割完毕。黑石镇副镇长苏礼鑫打趣道:“现在这个时节,养殖业有看头。”话音刚落,车辆就停在了和平村肉牛养殖场门口。

  “这就是现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和牛。”苏礼鑫指着面前正在悠然吃草的大黑牛说道。

  据了解,和平村肉牛养殖场于2022年5月开工建设,今年5月建设完工,总占地面积30亩。总投资850万元。配套建成圈舍3380平方米,保育圈舍300平方米,青贮池2座,干草棚及精料棚1000平方米,管理用房及消毒室150平方米,场内铺设自来水管道及其他配套设施。这是全县养殖和牛数量最多的一个牛场,共有170头。

  “和牛是目前市场上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一种肉牛品种,按照品质高低分为5个等级,最高品质的和牛肉每斤能卖到600元。但是对于我们本地农户来说,这个品种的肉牛没养过,大家普遍表示再观望观望。”苏礼鑫说。

  据介绍,和平村肉牛养殖场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管理运营,通过出租牛场圈舍及配套设施的方式,与皋兰元盛和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租赁协议,每年定额获得租金45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由和平村党支部牵头,积极推动与皋兰元盛和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保护价收购本地种植大户、合作社和农户饲草,确保农户种植产业稳定发展,收入稳定增长。

  据了解,该牛场目前只能用于繁育,牛犊预计明年3月份出栏,每头能卖11000元,比普通肉牛多卖5000元。“下一步,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引领下,我们还会积极和专业的企业对接,全县肉牛存栏量的目标是突破1万头,形成从饲草的种植、加工、肉牛养殖、屠宰、包装、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兜底、党支部对接服务、广大农户受益的良性循环,推动本地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皋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施本贵信心满满地说。

  民之向往,安居为先。走进黑石镇星湾村,硬化道路平整干净,道路两旁的兰派民居错落有致,村里老人看到有客人到访,脸上露出质朴的笑容。“作为一名村干部,我能最深刻地感受到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给村里带来的改变,你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是这样的。”星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孔林指着一张照片说道,只见那张照片上几乎没有色彩,断壁残垣破旧不堪,尘土模糊了照片的清晰度。

  今年以来,星湾村高度重视民生项目的推进,聚焦美丽农居改造,持续下功夫、强措施、补弱项、出实招,落实户内人居环境改造提升政策,动员农户积极开展“拆旧建新”,目前新建1户,改造5户,以垃圾清理、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3331”攻坚行动,拆除危旧房屋、残垣断壁、废弃猪圈和旱厕,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一村美不算美,村村美才是真的美。走进水阜镇水阜村,一排排美丽庭院整齐排列,路灯、垃圾桶、花坛分布在庭院周围。王文佐是十年前集体搬迁时搬到这里的,对于近几年的变化,他说:“卫生好了,路平整了,种花种树风景也好了,我们的日子也美起来了。”

  据水阜村副书记王代云介绍,随着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不断深入,水阜村着力提升街面和村内人居环境,打造特色文化墙体;建设水阜村590平方米小游园1座,配置成品凉亭1座,微型景观8处,小微景观12处,成品木质花箱50组,安装护栏1595米,新建人行道彩砖,铺设碎石、红砖、砂砾路面1347.9平方米,有力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持续开展村庄亮化美化工作,投资45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130盏。

  在水阜村三岔路口处,一处“车马驿站”的立体彩绘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水阜镇副镇长桂政睿介绍,国道109沿线和水阜村村接处是一个丁字路口,过往车辆和人流量较大,之前这里是废旧院落,是个整治难点。今年6月,通过圈出绿化带,建仿木围栏,房屋外立面进行彩绘等方式将这个三岔路口打造成了“车马驿站”主题微景观,不但省去了拆除的“大动作”,还让这里成为了水阜村历史文化展示的窗口。

  “在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鼓励各村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特色产业、特色景观和特色成果。”皋兰县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和乡村振兴统筹办主任辛邦业如是说。

  临近中午时分,皋兰县水阜镇砂岗村的幸福兰州长者食堂里飘出令人垂涎的饭菜香味。走进食堂,前来吃饭的老人们已经等在桌旁。“今天有我喜欢吃的菜花炒肉,我要多吃点。”村民杨亨玉和几个老邻居一边聊着天,一边等着饭菜出锅。

  “我几乎每天都会来这吃,每顿五块钱。饭菜花样多,软烂可口,适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吃完饭还能在这和几个老朋友聊天打牌,今年上半年食堂又新装修了,环境也更好了。”杨亨玉老人说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村里的长者食堂不仅为村里老人们带来便利,也给杨桂兰提供了一份“家门口的工作”。老人们吃完饭,杨桂兰在后厨还要继续忙碌。“我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做饭、扫地、洗碗等,每个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这里距我们家也很近,十几分钟的路程,家里的老人快九十岁了,需要我照顾,在这里工作能把老人照顾上,也能挣钱,我很满足。”

  近年来,砂岗村整合实践平台阵地资源,统筹各级资金,对互助老人幸福院、综合文化活动室、兰州鼓子传习室、乡村舞台、村史馆等实践场所进行功能完善提升,使群众日常活动阵地温馨舒适。同时,针对村里留守老人居多的实际,砂岗村还对全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全面进行摸底建档,对特殊困难群体给予重点关注。

  此外,砂岗村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通过组织开展有力度、有温度、有特色的移风易俗文明活动,引导群众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把“话筒”交给百姓,把“讲台”交给群众,让群众成为新时代文明的主动参与者、传播者,采用“一栏一廊一宴一夸一基金一面谈”方式,引导群众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过程中,把文明乡风贯穿始终。(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