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景观,是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文化载体与文化资源,传统村落传承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动力源。

  近年来,国家层面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实施挂牌保护制度。在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宁夏20个传统村落入选。这些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如何?如何保留传统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破解发展困境有哪些积极探索?日前,本报记者分赴多地采访,一探究竟。

  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宁夏传统村落,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也留住了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如果说保护非遗是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花朵和果实,那么‘留住’传统村落,做好文化传承这篇文章,则是在绵延千年文脉,守护传统文化之根。”宁夏摄影家协会主席说。

  近日,记者探访黄河流经宁夏的第一个村庄——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村。在黑山峡峡谷中,渡船是连接两岸的唯一通道,这艘渡船也是名副其实的“宁夏黄河第一渡”。

  几分钟过后,船到达对岸。走进黄河岸边、长城脚下的摄影农家文化大院,我们凝视着万里黄河与宁夏“初相遇”,感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长滩的静谧。2022年,由宁夏艺术摄影学会扶持的南长滩摄影农家文化大院建成亮相。一幅幅展现黑山峡壮美自然景观和南长滩多彩生活场景的摄影作品,装点着南长滩村民拓明军、朱霞夫妇创办的“三味山庄”农家乐。

  一年24个节气,一天24小时,黄河源头到南长滩村距离2424公里。早在2018年,宁夏艺术摄影学会便将南长滩村列为创作基地,开启“2424南长滩驻地创作计划”影像文化扶贫活动。历时6年时间,超过1500人次的区内外摄影创作者走进南长滩村,定格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瞬间,记录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变迁。

  拓明军告诉记者,近年来,“三味山庄”农家乐接待大批摄影创作者,已经成为艺术家驻地创作方式与影像文化扶贫相结合的一个展示窗口。“古村落是历史文明的见证者,其发展究其背后是一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古村落保护过程中要将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只有以传承与创新为前提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对古村落进行保护。”说。

  固原市泾源县蒿店村,青砖黛瓦映衬着静谧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城墙默默诉说着蒿店村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尽管岁月已在这座城墙上留下近百年的痕迹,但“蒿店镇”这三个大字依旧醒目,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它所见证的那段“蒿店兵变”的历史。

  蒿店村的历史可以回溯到汉代,从最初的蒿店镇,经蒿店乡,到现在的蒿店村,它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古老的大柳树与村落融为一体,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蒿店村独特的文化风貌。

  20世纪30年代初,由中共陕西省委发动并领导的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武装起义——“蒿店兵变”,在此爆发。这场起义不仅创立了宁夏的第一支红军队伍,还发出了宁夏打响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次起义使党的政策和红军的精神在固原地区广泛传播,为当地民众种下革命火种。

  “蒿店村不仅自然景观丰富,而且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我们就是要唤醒红色记忆、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把红色文化发展与乡村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蒿店村村委会副主任蔡永强说。

  老树、古钟、戏台、拴马槽、红灯笼、红军墙、百家姓的砖雕和照壁……构成了一幅静谧的乡野画卷——这里就是有着“六盘山第一村”美誉的红崖村。

  红崖村位于固原市隆德县,北依六盘山,南凭清凉山,清凉河穿村而过。“我们的老巷子是有文化、有故事的,它不仅让我们吃上文化产业的饭,还留住了很多人的乡情和‘根’。”日前,村民杨国权一脸骄傲地向记者介绍村里的老街,也就是他口中的老巷子。

  记者站在巷口远远看去,青石整整齐齐地铺开,街两侧石头垒成院墙,一排老树枝丫交错——红崖村的古朴气质从老街扑面而来。古色古香的红崖村,完整保留了六盘山传统民居的样子。2010年,隆德县开展改造规划,把老街两旁完好的民居保护起来,起了“老巷子”的名字。2016年,红崖村二期改造工程开工,这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成为景区。“改造初期,红崖村8个相连的老院子被保存下来,里面展示着魏氏砖雕、高台马社火、杨氏泥塑等传统非遗项目,一院一景,形成相连的文化空间。”杨国权回忆,尽管这里经历了改造,但每次改造都是一种修缮和保护。

  无独有偶,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如今还保留着宁夏铁道干校建筑群遗址,该建筑群已被列入银川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土木结构的建筑依然保留着最初的风貌。

  2022年,良田镇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工作,对位于园子村的宁夏铁道干校建筑群遗址进行了改造利用,将宿舍改造为民宿及农民党校,曾经荒凉破败的遗址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2023年,园子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近年来,我区住建、文旅、自然资源等部门不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相结合,依托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旅游,把古村落打造成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名片,让古村落再次焕发风采。

  10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会议指出,要护住传统村落中各类文化遗产的“形”,守住传统村落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魂”,留住传统村落里的原住民这些“人”。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宁夏在传统村落修缮保护工作上努力保持村庄原生态风貌,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实现最大限度地活化利用。另一方面,依托当地的传统文化载体,把修缮传统村落和旅游业相结合,凭借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审美等价值和宁静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让传统村落走进人们视野,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入人心。

  传统村落是历史留下的鲜活记忆,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既需保护传承更需活化利用,将“风景”变“钱景”赋能乡村振兴。

  同心县王团镇北村,344国道横穿而过,人流如织,车水马龙。北村之中,坐落着北堡子等诸多历史建筑,遍布着坡屋顶、红砖墙的合院式民居,生发着四棵树大根深的古树,蜿蜒着一条10公里长的地道……

  徜徉在这座传统村落,走读之中渐晓其繁华之所在——北村位于清水河北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同心旱塬上的一块宜居地,自古就为旱码头聚集来不少人气。

  北堡子,就是北村最显著的存在。这是一座由黄土夯筑的堡子,南北长65米、东西宽54米、高4.3米,是全村最大的单体建筑,有着100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北村不断修缮北堡子,恢复水井、拴马桩、操练场、石磨台等,打造旅游打卡景点和革命历史课堂,并由当地小学生担当讲解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今年以来,同心县多所县城中学组织“重走长征路”活动,目的地都不约而同定在北村。同心县第八中学千余名师生徒步23公里,抵达北堡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聆听红色故事《马和福》和思政课《走进红色地标,赓续红色血脉,担当历史使命》,实地接受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师生们用脚步丈量长征道路的艰辛,身体力行感受到了革命精神和信念力量。”同心县第八中学校长马旭表示,师生们收获很大。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北村,也走在了产业前沿。这里坐落着宁夏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园区,占地800亩。采用旱作节水技术,苹果用水减半,产量却能翻番,口感也有很大改善。在这里,试验着80多个农作物品种,探索着节水丰产的现代农业路径。通过一道科技文化长廊,游人就能逐一看到这些科技奇迹。

  近年来,北村依托红色文化、传统建筑、现代农业等诸多优势,成立北堡子商贸有限公司,打造5家民宿,点、线、面结合培育旅游产业,探索“文+科+旅”融合发展模式。今年,同心县举办文旅推介活动,邀请90多名旅行社代表采风踩线,北村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北村驻村董媛媛,是文旅干部出身,她发挥个人优势,积极对接文旅公司,协商规划旅游线路,全力做好北村的宣传工作。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南长滩村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宁夏艺术摄影学会为助力南长滩发展乡村旅游兴办文化大院,得到摄影学会广大会员积极响应,从千余幅投稿摄影作品中遴选出50余幅进行展示。大院户外装点的一组黑山峡摄影作品,让游客领略到雄浑壮美的黑山峡风光。民居内悬挂着黄河岸边的村落、长城脚下的梨园,还有“三味山庄”农家乐的创办者拓明军、朱霞夫妇日常生活场景,一组组照片营造了一个可以让心灵栖息的佳境。

  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三味山庄”农家乐接待大批摄影创作者,切实将南长滩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品牌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资源优势。拓明军告诉记者,文化大院建成后,每年带动农家乐收入3万多元,尤其每年“五一”和国庆节长假,“三味山庄”农家乐成了区内外游客的网红打卡点。在宁夏,每个传统村落都如一个智慧的长者——良田以其广袤与深邃,铺展着岁月的沧桑与坚韧。街巷以其烟火气和温情,轻抚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长者”的美在我们的呵护和守护下,才能无惧岁月侵蚀。(记者王刚王瑞杜晓星师越文/图)

  红崖村,恬静而整洁。作为固原市隆德县保留最为完整的传统村落之一,2012年红崖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孕育和保存中华民族根性文化的空间载体,承载着农耕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思想。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乡村最具特色的旅游名片。在宁夏,包括红崖村在内,一批传统村落正凭借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人走进乡村,体验“望得见贺兰山,看得见黄河水,记得住塞上江南风情”的乡愁之情。

  为了守护好乡愁,宁夏从未停止过脚步。近年来,我区文旅等部门把古村落作为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节点,推动古村落焕发新活力。实施“百村千画·乡村美化工程”项目,其中,涉及石佛寺村、李塬畔村等近10个古村落,绘就出望山看水忆乡愁的“乡村山居图”,有效改变村容村貌,提升了对外形象;全区19条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精品线年举行线上“两晒一促”活动,带火了古村落乡村旅游。

  记者漫步在红崖村,老巷深处次第舒展着石台阶、石村寨门洞、老戏台、老磨坊、老水井、土蜂窑子、砖雕照壁、红军墙、土羊圈等。在这些“老地方”,记者切身体会到,乡愁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摸”得到的珍贵记忆。(记者王瑞)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新闻热线传真 合作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