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狂飙突进式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下半场”,城市发展模式正从以“摊大饼”式扩张为主,逐渐转向城市更新。相比于大规模外延扩张的粗放式发展,城市更新更注重内部空间优化、老旧片区改造及公共资源提升,同时致力于延续城市文脉,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这不仅是对城市历史与文化记忆的传承,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措施。

  联创深耕城市更新领域已有20余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专业积累,积累了丰富的更新案例。在此,精选联创历年来城市更新的重要案例,梳理为产业办公类,商业、公共服务类、民生类,文化风貌保护类,以及乡村振兴类,陆续与大家交流、分享,第一部分是,产业办公类更新。

  通过把宾馆改造成一个能够满足日益多元的使用需求的创意设计园区--功能置换型的改造与再生,为建筑注入新的活力,为衰旧的城市机体注入新的生机。

  功能置换型的旧建筑改造与再生在改变原有建筑的内外使用条件,拓展基地文脉的内涵的同时,也要尊重基地社区对原有建筑的情感和记忆。

  众安美丰大楼位于上海洛克·外滩源,前身是美丰洋行大楼,是改造保留了原建筑 1-3F 外立面的情况下建造的全新办公大楼,现在整栋楼由地上14 层和地下一层组成。

  外立面改造由2023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戴卫·艾伦·奇普菲尔德爵士设计。室内设计延续了大师微妙而有力,低调而优雅,以惜墨如金的笔触表达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尊重。

  设计力图打造一个外滩美术馆式的具有艺术气息的现代办公空间。新旧交融让项目焕发不一样的新生活力和历史内涵,产生更高的文化价值。

  项目位于人民广场历史风貌区和外滩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间,处于黄浦区和静安区的交界处,是黄浦区对外的重要门户。在政府统一规划下实施城市产业升级,打造成中心城区的创新高地,文化高地、保护高地,成为 24 小时活力街区,并赋予历史街区新的生命力。

  外立面改造结合海派文化增加建筑竖向构件,以现代设计手法和材料强化细部设计,从而形成区域乃至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建筑主色彩为砖红色与米色相结合的金属板,呼应周边历史建筑。

  室内改造注重功能性和空间品质,以提升整楼宇的经济价值与满足客户需求。室内设计语言延续外立面的精致优雅。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宝石园园区内的孵化办公楼是园区内计划打造的系列创客共享办公楼的旗舰项目。该项目主体建筑建于2007年,位于园区东北角,是一座三层建筑,以其错落有致的体块和室外楼梯而著称。

  立面改造将原来错落的体块,整合为简洁干净的立面。将改造变动的墙体减少到最少的量,同时穿孔板与墙体间的距离空间,安置了新塔的保温隔热层及管道设备。

  室内改造的关键策略是将建筑内部空间打开,通过在办公楼中心增加的中庭,大大改进了楼内的自然日照和各楼层间的视觉联系。另外,改建设计充分利用本建筑位于交叉路口的优势,在最大化利用原始绿化树木的基础上,打开封闭的景观配置,营造出开放且融合的场地空间。

  上海正章洗染公司车间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约100米长的建筑体量成为五百强企业万华化学集团华东地区的一处全新的办公及实验空间。

  2022 第八届 CREDAWVARD 地产设计大奖社会公其项目·公其建筑优秀奖

  设计将庭院与周边建筑组合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并整理出一条从园区入口开始,穿越庭院到达主入口的流线,形成一组完整的园区新景观。

  正章车间也因其位置和尺度自然地成为这一组新景观的主体。立面主要采用窗系统与铝板/石材幕墙系统,由外挑的通高竖向落地窗及斜向隐藏式开启扇组合成立面单元,并间隔白色花岗岩线条获得更加立体的效果。

  项目位于嘉定区老城区南部,原为有着70年历史的上海飞联纺织厂,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原名永嘉纱厂,曾生产享誉中外的飞龙牌棉纱。

  2011年,随着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的推进,嘉定国资集团对老厂房进行了空间更新和改造。改造后的园区以韩天衡美术馆为核心,集美术馆、创业孵化、办公、娱乐于一体,成为嘉定首个城市更新项目。

  改造既保留了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又通过创新方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成为上海的文化新地标,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国创园)是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前身为清政府于1896 年创立的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民国时更名为“中华民国江南造币厂。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工业部企业管理标杆企业--南京第二机床厂。

  项目旨在通过功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园区的定位是成为一个创新型经济实体的孵化器,专注于引进和培养国家领军型创新型创业人才。

  设计团队通过分解原有厂房,创造出了更多开放空间,促进了园区内外的互动。屋面加建的空间旨在提升园区的功能性和美观性,同时成为老厂房天际线的亮点。

  作为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已出现出软硬件基础设施老化和退步的问题。

  园区总体规划构成十字形轴线,八栋高层建筑在基地内对称布置,围合布局形成中心下沉广场。设计的内容比较综合复杂,需要从景观、建筑、内装及运营等多个专业领域综合考虑,提出全面的改造建议。

  南北主轴上,用精心打造的七个景观节点串联,为硬朗的园区带来柔和的自然气息;通过简洁现代的设计语言对主轴两侧的首层外立面、室内公共空间以及负一层商街进行改造,打造出一个个轻松、惬意、富有启发性的创意的场所。

  项目位于无锡市心脏地带的扬名科创大厦内,设计为访客与员工勾勒出一幅未来感十足的工作环境蓝图。

  设计师通过光影的巧妙运用,强化空间的层次与深度,赋予其如同雕塑般的立体感,创造出既符合未来科技趋势,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办公空间。

  在材料选择上,设计团队大胆采用了阳极氧化铝作为主要元素,这种材料以其简洁、冷峻的质感,成为塑造空间未来感的关键。设计团队巧妙地以黑白灰为主基调,奠定了整体的科技冷静氛围。而在靠近幕墙一侧巧妙融入温暖的木质色调,平衡了空间的冷暖。

  汉朔科技是专注于智能IoT硬件和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国际化企业。改造前的厂房基于一种典型的通用性设计,但功能上不完全适配洁净厂房标准,另一方面从形象上也无法满足一家跨国科技企业的定位。

  基于汉朔一以贯之的产品风格,设计用用纯粹的金属材料来包裹原厂房,呈现出一种简洁的科技感。“金属盒子”自身的巨大尺度带来了城市界面的标志性,助力品牌形象。

  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巨大的方盒子体量,加入体现高科技的极致简洁、理性,精湛,将智能硬件的工业设计要求延伸至建筑设计,着重探索不同尺度下的细节把控。

  此项目作为梁溪区智慧城市的先锋试点,从内到外,软硬件同步进行改造升级。项目位于无锡传感设备产业园内,产业园由5栋大楼围合中心建筑形成围合式布局。此次改造范围是园区的中心建筑及公共广场。

  由产业建筑改为公共服务功能,设计之初由街道办明确了每个楼层的功能。设计从各个方面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解决传统服务模式的堵点、难点、痛点,逐步实现去柜台化,注重市民的口碑与体验。

  改造前室外广场为大片草皮结合凌乱的乔木及木组成空间消极,由于改造后的建筑主入口利用广场空间进行整体打造。通过联系园区内各建筑形成路网,达到内外部空间有机组合,相互渗透。

  许仙港藻水分离站位于无锡市南端贡湖湾湿地公园内,坐落于太湖之滨。无锡夏日频繁爆发的蓝藻和盛行的东南风向,使基地周边成为太湖蓝藻的重灾区和主战场。场地中原分离站陈旧的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蓝藻治理需求。

  本项目不仅作为蓝藻打捞,分离的站点之一,亦作为蓝藻防控工作的宣传和展示窗口,通过集约的空间规划、创新的展示模式、现代的建筑造型,打造一个空间积极、开放体验、功能复合的蓝藻治理站点。

  设计充分利用景观资源,打破传统工业建筑与外界的隔离,借力贡湖湾湿地公园的环境优势,将作业、展示、体验休憩等公共功能融为一体,实现场地和建筑的价值最大化。

  项目打破了常规城市更新偏重空间的惯例,采用产业与空间更新双螺旋的工作思路。产业策划、用地规划和空间设计一体化综合考虑,从现状产业的转升腾退和现状空间的留改拆入手,精细化土地开发利用。

  产业发展以物联网产业,高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重点,加速传感信息产业特色化、集群化。聚焦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加速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规划从未来产城布局的创新空间入手,提出“智动创新 无界扬名”的发展定位。提出共享双环串联、韵律空间界面、绿色智慧交通、生态开放景观和多样产业空间五大设计策略,将扬名打造成产业智造、人文生活、数字信息全面领先的美好城区。

  南泉科技园始建于本世纪初,按当时“三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政策要求,收纳镇村撤并企业进行统一安置而成,经过多年发展,当下正面临产业低端、土地低效,风貌较差等问题。

  项目提出“山水南泉,智创联动”的发展愿景,拟构建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城市理想单元,利用洪口圩生态廊道,融入城市蓝绿网体系,构建开放的城市生态格局。

  规划将配套多样性、空间多样性、服务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等理念融合,形成复合化产城生态空间,打造具有城市温度的太湖湾科创中心。

  项目所处的杭州拱墅智慧网谷已入选省、市级小镇,规划面积3.4 km²,核心区面积 1.8 km²,建成体量达 250 万 m²。小镇以数字经济产业为主导产业,聚焦数字传媒、数字健康、数字生活、人工智能四大领域,目前已吸引了众多头部公司入驻,被誉为浙江版“中关村”。

  这个区域需要的不是一个仅提供日常休憩服务的休闲公园,它需要具有一定科技展示功能,示范及创新引领作用。

  设计将绿地重新整合,在联系周边交通组织的前提下,采用充满表现力的的叶片形态,定义了不同的功能并进行串联。以充满创意的设计为园区带来活力,促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