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陈以丰富且翔实的史料为基石,从历史尘埃中挖掘出日军暴行记录、幸存者口述资料、珍贵历史影像等,犹如一把把钥匙,开启通往那段岁月的大门。

  这些史料的呈现,使革命历史不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可触可感的真实过往。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为例,看展陈如何将革命历史传承……

  雕塑在展馆设计中较为常见,该展馆运用雕塑展项表达深刻且细腻情感,令人动容,不少观众看后都发出“文字无声,雕塑无言,却震耳欲聋…”的感叹。粗粝的手法描绘了一场场具体的死亡和与挚爱永失的瞬间,令每一个从此走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切实的悲伤。

  “家破人亡”雕塑作品能瞬间让人进入沉痛的情绪之中,高大的雕塑与这位母亲脸上的绝望与无助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察觉历史很残酷,终究抵不过时代的兵荒马乱。

  展馆的客观写实还体现在一张张庄严肃穆的“证件照”里。成百上千的照片,一个空间怎么装得下啊……他们这种展陈形式一是为了缅怀英烈,避免这些受难者默默无名地消失于集体记忆中;另外,又像是以第一人称来讲述灾难的真实,仿佛都在控诉侵略者的暴行,引发参观者的追忆与认同。

  展馆中“历史的凝视”空间展项设计也非常巧妙。抬头仰望是璀璨星空,四周整齐布满幸存者的照片。黑暗的空间里“遇难者300000”字样的纪念碑却格外刺眼,上方是悬挂装置环绕着放置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不同遗址的土壤。黑色高反射的地板将星空与人物照片映射到地面,仿佛构建了另外一个时空。

  另外,该展区还设置了比较抽象的巧思。每隔12秒一滴水就会从高空落下,掉进黑色的“水面”。这意味着,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在那场浩劫里,每隔12秒就会有一个生命消失。通过这种宏大的空间设计,及隐喻的手法,制造令人遐想的空间。

  展厅内的灯光设计,或昏暗以烘托大屠杀时的绝望,或聚焦于某一重要文物以突出其关键意义,且展馆灯光由暗到亮一直延伸,预示人们走向光明与和平!

  仔细观察,展馆还提供了献花环节,这样的形式在其他纪念馆也很常见,大多以电子献花、缅怀英烈等形式出现。主要是为了给参观者一个情绪的收尾,情感的寄托。同时,也通过这种神圣的仪式,向无数的后辈们传递思想,敲响警钟,让革命历史传承在新时代有了新的活力与延续!

  研究观众心理活动,捕捉观众细腻情感,反哺策划设计亮点,使参观者更深刻地感受革命历史的沉重与悲壮,进而激发内心深处对这段历史的使命感。这是展陈空间布局与设计发挥传承作用的独特手段,也是博达至成一直坚持的策划设计理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