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n Godsell出生于1960年,于1984年从墨尔本大学毕业,大学毕业后前往日本和欧洲游学,1989年回到澳大利亚,在HASSELL事务所工作,并于1994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1999年获得了墨尔本皇家理工硕士学位。
Sean Godsell擅长将澳大利亚本土复杂的景观转化为设计及美学为一体的国际化语言,同时不会失去建筑的在地性。其工作室项目以中小型房屋设计为主,十分强调可持续性以及对气候的应对措施。
“拥抱自然非常重要。澳大利亚是一个缺乏地形和水资源的恶劣国家,即使像墨尔本这样的主要城市也受到严格的用水限制。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看到了地域建筑的萌芽,这不足为奇。我们拥有传统亚洲房屋和殖民平房之间的血统。早在东方与西方相遇之前,阳台(verandah)等元素就为东西方房屋提供了间隙空间。”
最复杂的问题有时只需要最简单的方法。在应对澳大利亚地区炎热的西南风时,Sean Godsell先用可操作的百叶窗遮蔽建筑的北立面和西立面,再利用自然地形的坡度,将盛行的西南风引入草堤和房屋的下方。
最后炎热的空气被通风口引到建筑的东端,而放置在过程中的细水雾将会进一步净化并冷却空气。
场地向西倾斜,建筑选择忽略了斜坡,并将视线指向城市的天际线。这是Sean Godsell在丰富的实践中一直秉承的观点,在环境中尽可能创造景观的可能性。
房屋整体呈现为长方体,利用悬臂架于场地西端的陡坡上。内部功能被纵向划分,北面是开放式起居空间,南面则是相互连接的卧室和书房。一张长为7米的桌子穿过建筑的东端,被设计为家庭生活和日常活动的中心。
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过道常常连续地围绕着主要的建筑,也被称为走廊,是一个半室外的空间。在传统的日本建筑中,作为结构而存在的过道往往是不连续的,而在室内被分隔出来的过道则可以是连续的。
而澳大利亚的民居中也常常有过道的存在——verandah,它往往能应对气候的变化,移动组件成为室内或室外空间。
在这个设计中,过道/阳台(verandah)成为了一个符号化的存在。这个建筑的过道结合了东西方过道的功能或形式,并发挥了其过渡空间的作用。三层过道结合楼梯成为一个整体的过道,连接了三个楼层不同功能的房间。
在原本澳大利亚的民居中,verandah能够避免房屋的立面、窗户被阳光直射,太阳辐射的能量不加消减地进入房子内部,导致室温的升高。因此,这个建筑中的过道也有同样的功能。
除了运用空间元素应对气候,这个建筑还包裹了一层表皮,这是一种类似于百叶窗的木条表皮,用于阻挡太阳的直射。同时立面上能够自由移动的门窗组件使得房间根据一年中气候的变化或者一天中的变化调整为室内或室外空间,满足多种需求。
一个30*7.2米的氧化钢结构嵌入沙丘的一侧,这种结构形成了建筑的“外骨骼”,可操作的木百叶窗、玻璃屋顶和墙壁都安装在“外骨骼”上,用来调节气候。住宅最基本的功能——起居室/餐厅、图书室和卧室——构成了建筑的“内骨骼”。
卧室是一个通过私人楼梯进入的内室,这些内部房间和封闭阳台(verandah)的概念在早期的作品(CARTER/TUCKER HOUSE)中得到了探索,其中流动空间的概念构成了该建筑设计的基础。
在CARTER/TUCKER HOUSE中,三个主要空间在尺寸和体量上都是平等的,而在这个建筑中,三个主要空间在尺寸、体量和光线质量上都是不同的——客厅非常明亮,卧室适度明亮,相比之下,图书室很暗。
过道/阳台(verandah)在这个建筑中被进一步抽象化,成为了建筑的保护外层。在这个意义上,屋顶的功能和墙壁的功能并没有什么区别 。
使用的空间处于内部,粗糙的外表皮保护它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居住者在这两个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激活了建筑的简单形式(通过立面的打开和关闭)。
这种效果通过木材屏风的过滤,通过屏风投射的阴影的形状和范围来映射一天的过程和一年的时间,这是对传统日本建筑的封闭阳台和澳大利亚住宅的阳光房之间相似性的进一步调查。
在这个设计中,Sean Godsell为了应对气候,给该学习场所提供最恰当的学习环境,采取了双层幕墙系统,玻璃幕墙外用特殊装置作为第二层表皮环绕整个建筑。
它由直径为600毫米的喷砂玻璃圆盘组成,圆盘固定在水平或垂直的轴上,每个面板单元都由12个可操作的玻璃圆盘和9个固定的圆盘组成,以实现对光照的控制。
平面布局上,建筑师为使用者制造了许多不经意的交汇交流空间,与此同时还设置了一个展示空间和设计存档室,还有一系列讲座、讨论的多功能教室。
建筑具有大量的ESD功能,并结合了水、废物和回收管理策略。立面使用简便又可替换的自动光伏板,可以遮阳、蒸汽制冷,同时也是新鲜空气的进气口,从而改善建筑内部空气质量并降低建筑能耗和运行成本。
我认为作为建筑师,我们必须观察社会及其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处理气候问题。我的工作一直是关于气候的。我担心“绿色设计”会成为糟糕建筑的借口,在当前资本驱动的背景下,许多垃圾设计被赋予了合法性。
在RMIT的设计中,我们对新出现的情况有着深刻的关注。它的设计是为了在未来几十年里,随着太阳能技术进步,它可以进化为一个太阳能供能的建筑。
对我来说另一件重要的事是要把握好尺度,不要在科技潮流的潮起潮落中把设计搞砸。这个建筑可以接受不断变化的技术,经久不衰是建筑的本质。”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26岁复旦研究生珠峰地区登山死亡”续:其父称保险公司和平台至今无任何回应
网传胡锡进被邀请开讲座,主办方称规模是万人级别,现场看上座率不足10%!
共度北京108小时 北京当代2024“凝聚”全球36座城市100余家艺术机构
共度北京108小时 北京当代2024“凝聚”全球36座城市100余家艺术机构
联想 YOGA Air 14s 骁龙版笔记本通过 3C 认证:X Elite 处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