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隐不只是消失,而是让建筑与环境结合,强调建筑的体验而非单纯的外观欣赏。通过消隐建筑的形体,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得以凸显,建筑的体验也变得更加完整丰富。

  以谦卑的姿态介入环境,使得建筑与环境有机统一,建筑彰显的不再是实体感而是一种与环境相互融合的有机关系。

  本文以杭州“渔乡茶舍”为例,探讨山地建筑如何通过体量的消解和材料的思考实现建筑融于环境的亲密关系,同时基于公共活动类建筑开放、通透、轻盈的特点分析总结建筑在景观、造型、流线层面上的处理,并为快题设计提供思路参考。

  渔乡茶舍位于浙江省杭州建德市,建德古为百越地,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建德政府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计划投资打造一个江南秘境主题景区,渔乡茶舍属于其中最先启动的公共建筑,承载着接待和休闲的功能要求。“渔乡茶舍”这个名字,顾名思义,便是在有山有水、烟雨朦胧的渔村水乡中,营造一个喝茶的地方。场地位于富春江、兰江、新安江三江交汇处,江面开阔,拥三江,观乌龙山,望双塔,山水相映。周边散落分布着一些小村庄,建筑的典型特征是青砖白墙,给人质朴清新的感觉。民居形制无论是平面、立面还是室内外装饰,都明显地与皖南、赣北的住宅近似。

  基地位于一个山坳,直面江水,该建筑利用地形高差,将茶舍与接待两个功能分为主次两栋贴合地形延展的退台建筑,逐层向景观叠退,挑檐深远,产生了大量的一线江景露台场所。视野开阔,每一层朝向景观面具有良好的景观视线条件,远处的江南山水美景尽收眼底。

  同时,退让关系会形成较大的自由空间,产生形态上的自由度,前部的预留空间会产生相当好的空间视觉效果,拥有着不同高度与深度的江景露台也会给游览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行为模式。

  五层建筑体量,通过形态消解,藏匿于自然一隅,不同于其他标志性公共建筑,渔乡茶舍没有追求一个焦点式的视觉形象,而是以消解体量的片层形式呈现。主楼实际为三层,为保证更好的景观视野,将整个建筑体量由高向低逐层下挂。顶层地面标高与后山平齐,与村落相接,底层通过两层毛石垒砌的灰空间与滨水道路相连,有效减少行人对使用空间的干扰。

  建筑多为室外开敞楼梯,围绕着建筑体量布置,沿着毛石砌筑护坡拾阶而上,建筑体量隐藏在山坳中,沿江面展现的是数层宽阔的观景平台,来访者在深远的挑檐下几经转折,视线在江面与临山楼梯间转换,空间时而开阔时而幽狭,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

  河边的杉树与坡上的樟树,分别作为入口提示,具有引导性和标志性,结合保留树木形成入口空间也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方法。对于场地中的保留树木可采用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坡下接待入口做了圆形的院子,入口处通过片墙延伸,将空间蔓延至周边,模糊了建筑与自然的边界,片墙也起到引导人流方向和限定入口空间的作用。

  建筑利用河边主要道路开设人流主入口,支路开设酒店接待入口,坡上小路开设后勤入口和次入口,利用高差开设不同入口以达到人员分流的作用。

  渔乡茶舍以片层挑板和体块咬合为主要造型手法,形体轻盈通透,体块关系丰富且清晰,合理运用片墙和灰空间,适合用于快题造型设计,值得抄绘学习,以下节选了几个特色区域放大分析。

  ②餐厅和厨房、茶室和制作间各为独立区域的关系,以及餐饮运送路线和主要人流路线需要区分开。

  line+对材料和形式的思考是同步的,选择混凝土来建造这样一幢坐落于乡村环境中的公共建筑有多重考虑。首先混凝土材质与设计师的整体设计策略最为一致,作为一种在自然环境中介入感比较强的材料,能够与建筑整体谦和的体量策略达到一种平衡;而木模板特有的纹理又赋予了混凝土材料特殊的尺度和质感,能够弥补单一材料在趣味性上的缺失。

  建筑师设想,当建造活动结束后,在温润潮湿的环境中,茂盛植物逐渐攀附混凝土墙面屋顶。若要使建筑真正成为景观的一部分,那长久的契合于场地必须借助时间的力量。这或许是在当下不断呼吁“乡土材料”、“传统符号”、“东方性”的大背景下,存在于江南山水环境中建筑风格的另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