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5日至2023年3月26日,“城市之光——2022上海城市当代雕塑与装置艺术博览”将在上海展出。此次博览由上海喜盈门主办,总策划宣一氢,策展人李晓峰,学术主持贾方舟、陈孝信、王林、刘淳、孙振华、杨小彦、王端廷、杨卫。博览集结中国当代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家72人,作品300余件,许多重量级作品系首次公开展示或亮相上海,将以全面的艺术语言和风格、观念,为上海公众全面展示当代雕塑装置的发展面貌。
“城市之光——2022上海城市当代雕塑与装置艺术博览”包括了一个名为“再生”聚焦生态环保的主题展;赞美生命的“生灵”、传扬东方美学的“怀远”两个专题展;命名为“异境”、“酱紫”、“颜色”、“日子”、“惊蛰”、“世界”、“众生”、“理想国”、“神话”、“”、“未来诗学研究”、“春”的十二个特别展;一个名为“蝶变”的特别艺术项目;一个名为“艺术绿码”的艺术衍生品专区;以及主题为“商业时代的艺术表达”的开幕论坛。
18个关键词呈现的是18条路径,既全面展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最新创作成果,也特别展现出策展人梳理中国当代艺术景观的良苦用心。为了加强艺术与公众的情感链接,相较第一届上海城市当代雕塑与装置艺术博览,此届博览更加有的放矢地全方位融入喜盈门,甚至直接嵌入商铺中。这使得此次博览更像一个别样的艺术大展,雕塑艺术、装置艺术、综合艺术、跨界艺术、数字艺术与产品、商品、名品、奢侈品共处共存中,消除了艺术与商业的隔阂,也拉近了商厦与美术馆的距离。
艺术与生活边界的消弭也暗合着多元文化日趋混同的当下语境,艺术与生活的交融,正为社会和艺术带来更多元,更为鲜活的强劲力量,共建城市文明的当代艺术景观与文化生态。
此次博览呈现出几个至关重要的面向:接续中国传统美学发展脉络,将其纳入当代策展逻辑之中,呈现中国美学的延展性;着眼当下社会议题,以超广的视角观照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自然、环境,以及后疫情时代下的生活等命题。
两个特别展“生灵”和“怀远”,分别将视线聚焦在生命和远方。前者通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看方式,胸怀天地造化,于方寸之间,呈现生命卷舒的运动之道,感受生命的激越与志美;后者则抓住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理念,以超越物质与现实的方式,引领人们在对远的静观中,体验大化流衍的节奏。
12个特别展中,“惊蛰”“未来诗学研究”“春”,都是对中国美学探究的延续。惊蛰,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万物萌发;未来诗学研究,在永恒的岁月流转中于心灵田园存有一种诗性;春,春阳抚照,万物滋荣,充满活力,以盎然生意于焦躁的当代环境中获得一份向上的动力。
本届博览对文化性的探讨是多维度的。“异境”打造不同于现实语境的奇幻梦境;“理想国”为公众构建得以休憩的桃花源;“神话”将人们引向远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臆造及对神秘力量的探求;“”则指向对人类力量的无限延伸所通达的无可预测的境地的感受之中。
物质消费与环境保护,是如今炙手可热的社会议题,也是人类居住环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次博览位于上海喜盈门—— 一个与公众生活共生长的场域。因此,在策展理念和展陈设置中,公共性是其考量的主要方面。在12个特别展中,“酱紫”“颜色”利用当今网络环境下的流行术语,将公共性嵌入到艺术传播的链条中,使公众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感受艺术趣味。
而在“世界”、“众生”单元,博览又聚焦于普世命题,在对全人类的关怀中获得启示。展览特别艺术项目“蝶变”使得展览在一种文化嬗变的意味中获得逍遥自在。
不同向度,不同表达,上海喜盈门塑造着自我的艺术生态,也为公众敞开了一扇走入雕塑装置艺术的新的大门。
向京、焦兴涛、唐勇、李占洋、彭汉钦、王韦、尹代波、陈铖、龚吉伟、陈长伟、戴耘、杨光、梁永标、蔡江南、杨彧、陈志光、陈文令、史金淞、张嵩焘、张铭喧、方阳、陈晓春、邢开、苗鹏、王中乐、姚艳玲、郭继锋、张有魁、金善珍、郅敏、陈辉、林惠兴、李圣增、赵凯、谭勋、刘颖睿、黄文智、刘军、刘佩健、王凯、霍波洋、陈连富、朱鹳茹、杜鹏、林岗、古原、杨冬白、刘建华、罗小平、翟庆喜、韩子健、袁侃、林森、朱勇、邱加、陈剑生、庞海龙、郭志鹏、李立宏、李乾煜、唐音、王琳、曹景宇、应晶晶、杨佳铭、任斯蒙、张宁、陈伟坤、南溪、黑月、计文于、赵培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