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八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入围散文作品——《我爱家乡的油茶树》
每一次回到祁阳,我心里总会产生一种幻觉,仿佛自己走进了一个绿色环绕的世界。无论是在哪个乡镇,也无论是在哪个地方,只要放眼望去,那缠绵的青山是绿油油的、郁郁葱葱的。青山相互间,它又是那么缠绵地依偎着,那绿色就浑然成一体,汇成了一个无边无际的绿海。若登上高处,四面环视,那此起彼伏的山峦,就象这绿海中被狂风掀起的一堆堆的巨浪。这神奇的自然景观,就算神仙路过也会流连忘返。
那染绿山岗的是树——家乡的油茶树。在我的家乡祁阳,它是一种普遍而又常见的树。崇山峻岭上,田角地头边,无处不是它的身影。然而,就是家乡这么一种普遍且又常见的树,它却一直深藏在我心里,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让我一生都难以忘怀。不管我走得多远,也无论我离开多久,它总能勾起我对家乡的记忆,对故土的思恋……
油茶树,它是一种油料类树种。这类的植物油,家乡人称之为茶油。茶油的色泽是黄澄澄的,明亮亮的,极有透明度。若将鼻子凑近它,会有一股幽幽的清香扑鼻而来。用茶油烹调出来的菜肴,其味觉与口感,是其它任何植物油无法媲美的。尤其是那些腥类食材,效果就更为明显。长期食用茶油,它不仅能够养颜,还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由于茶油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它的市场价格是其它植物油的几倍,历朝历代,茶油都是皇室贵族的贡品。
家乡虽然盛产茶油,但在我的印象中,能舍得自己吃的却不多。人们将省下来的茶油变卖成钱,用来供孩子读书和日常的开支。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就更少了,要吃到用茶油煮的菜,除非是家里来了稀有的贵客,或者是家里办酒席和过年。在那么一个艰苦的年代,我们乡里的孩子盼过年,除非就是想要饱腹一餐妈妈用茶油煮的菜。虽然,我现在走南闯北,什么样的山珍海味都品尝过,但在我的心里却常常忆起当年妈妈用茶油煮菜的那个味道——那才是家乡的味道!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的脱贫攻坚,党引领着全国人民追梦奔小康,家乡人过上了小康日子。如今家乡的茶油,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些皇室贵族的贡品了。它走出了家乡祁阳,走出了芙蓉国里,走出了国门,走上了千千万万的平常百姓的餐桌,成为这个世界倍受人们青睐的“琼酱玉液”。
茶油除了食用,它还是一味难得的跌打损伤药。记得在我小时候,每次在外跌得鼻青脸肿时,回到家里,妈妈常常总是从茶油坛子里取来少许茶油,将它涂擦在我脸上的肿处部位,等过几天后,那肿处就会渐渐地消褪。
油茶树的花期,一般在秋末的霜降前后绽放。色胜梨花三分白,这个时候,那满树满树的油茶花,看上去似雪非雪,它一树连着一树,一片连着一片,一山连着一山,将茫茫青山染成了一个银白的世界。在这么一个“秋风无情”的季节里,那漫山遍野的油茶花,便成了家乡人们眼中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
素有“抱子怀胎”的油茶树,茶花旺怒之日,就是它忍痛分娩之时。这个时候,家乡一年一度的油茶收摘工作就要开始了。平时最显寂静的茶林,这几天是它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开摘的那几天,每家每户大都在挑灯摸黑的时候就把早饭吃了。队长的哨子一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挑的挑箩筐,拿的拿蓝子,浩浩荡荡的涌向大山。
记忆中,我在小时候盼摘茶籽就跟盼过年一样。那时候的家境也的确太穷了,加之兄弟姐妹多,日子过得是苦不堪言。我至今还记得,那时一年到头,我基本上是穿一套补丁搭补丁的衣裤,爸妈要想为子女们添置新衣,就必须要等到队里摘完茶籽后。只有到了那时,队里榨完了油,分到各家各户,爸妈再将分回来的茶油卖去一部分,手头才有钱为我们兄妹几个缝套新衣。每一次,当我穿上那一年仅有一次的新衣时,心中的那份喜悦啊,就算我翻遍整个《辞海》,也很难找到一句最恰当的词汇来形容。我在心中之所以那么深深地爱着家乡的油茶树,也许就是因为在我苦涩的童年中,它曾给予了我许许多多美好的记忆……
在生产队里摘茶籽,我记得那是按重量计工分的。每年开摘进山的时候,爸妈总是要对我们兄妹几个千叮万嘱,要想新衣穿,到了山里就不要偷懒。可一到山里,爸妈的叮嘱就早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我们同龄的那帮淘气的家伙,一避开大人的视线,就三五成群地穿梭在那些茶花开得最盛的茶树间,一个个顺手从地上拆断厥根的茎,将芯抽出来,用它当吸管在花蕊中不停地吮吸着花中的蜂蜜。待吃饱喝足后,大伙又聚到一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此时此刻,大伙已是 “面目全非”了。不是头发上沾满了浓稠的蜜糖浆,就是那粉都都的脸蛋上染满了红红的花粉,弄得个个脸上就像个猴子屁股似的,大伙都不禁疯笑起来……
那笑声,是我童年时期最开心的笑。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在我的心里却恍如昨天。它时时都在唤起我对家乡的记忆,故土的依恋——这大概就是游子心中的那份厚重的乡愁吧!
我爱家乡的油茶树,当然,绝不仅仅是它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我爱它那默默奉献的精神!爱它那坚韧不拔的品格!爱它那从不去向人们索取的胸怀!
油茶树与其它果树比较起来,它没有桃李橘梨那么娇贵,在我的记忆中,就很少看到有人为其剪过枝,浇过水,施过肥,除过草。油茶树它从不计较这些个人得失,只是默默地扎根在自己脚下那块土地,不停地吮吸着大自然的精华,将自己满腔的热血化作源源不断的“乳汁”,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家乡的人们!
油茶树,它不择土质优劣,不管是石山崖崖,还是陡峭绝壁,只要那里有点点土壤,它就会能在那里扎根发芽,并且还能茁壮成长起来。
油茶树的生命力,也极为惊人。据老一辈讲,1945年,家乡遇上了史上最为罕见的一场大旱。田里的庄嫁几乎是颗粒无收,就连那些比较耐旱的果木树,也是无一幸免。神奇的是,家乡的油茶树却一棵都没干死。2008年的那场冰冻,家乡的水果树也没能躲过那“一劫”。然而,家乡的油茶树却是安然无恙,冻它不死,压它不垮。
油茶是我们的摇钱树,青山是我们的聚宝盆。这是家乡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我的记忆中,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打工潮的兴起,一些家乡人在心中对家乡青山的那份依赖,对油茶的那份渴求,似乎就没有以前那么厚重了。记得在我任农村党支部书记的那十几年里,我还清楚的记得,每一年,我都会接到几起森林火灾的报告。那些案例中,有清明烧纸引发的,也有擅自在林区焚烧火土灰引发的……这么多的人为火灾,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怎么样才能够保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在我那十几年的任期里,这是我脑海里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今年国庆同学聚会,我们去了一趟慕名已久的鹅家冲。那里是祁阳乡村振兴的一个标杆村,是祁阳市委、市政府引资重点打造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油茶低改基地。驾车从市区出发,途径三南公路,从联兴村路口拐弯,我们直奔鹅家冲。车子的前方,一条宽敞的草砂油路在山脚下蜿蜒,公路两旁排列有序的法国梧桐像威武挺拔的仪仗队士兵,在夹道欢迎着来自远方的朋友。整洁的村庄里,一栋栋农家别墅拔地而起,沭浴在晨曦的万缕霞光里,洋溢着一派新农村勃勃的生机。庭院内,碧草青青,花香扑鼻。车子刚要临近园区时,远远看去,坝坡上那“大园区,大产区,大景区”九个用霓虹灯制作的大字,就像偌大的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住了我们的“游”心。爬上了坡,进入了七星湖库区,我们的车子在绕湖公路上缓缓地行驶。透过车窗,只见七星湖水一片蔚蓝,水面上,一行行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着,湖岸边上的青山,在早霞的映射下沉睡在滔滔碧波里,那山、水与霞光融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好美呀!”有同学惊呼道。没过一会儿,我们来到了观景台上,一下车,我惊奇地发现,四周的油茶低改区内,那像乒乓球一样大小的茶果蜜匝匝地挂满了枝头。看上去,偌大的一棵棵茶树似乎也显得有点不堪重负,满树的枝条都是低垂着,简直快要垂到地上了。“这又是一年好收成!”游 客中,有人感叹道。这时一位守园的老翁过来搭讪,他跟我们说,这些年,祁阳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油茶产业当做乡村振兴的一项支柱产业来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加速了乡村的全面小康。在一旁细细聆听的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一种欣慰!
归途中,一位在政界工作的老同学告诉我们,近些年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祁阳市委、市政府是下了很大决心的。不仅成立了专抓的班子,还从市直机关抽调了很多党员干部下沉到农村基层。可以想象,今日山村的变化,凝聚了他们多少的心血与汗水、付出与担当!听罢老同学的一席话,我的心被震憾了,心中陡然感悟到,那些“下沉”的群体,那些抗疫逆行的群体,那些守疆保国的人民子弟兵群体,还有许许多多在共和国各个领域在默默奉献的群体,他们不就是家乡油茶树的象征吗!
老古,笔名,原名:邓爱华,当过教师,干过农村党支部书记,八十年代初在《湖南文学》高级函授班学习两年,期间发表小说习作《晶晶与她的男朋友》、《留在那片松林的思考》、《船,从心底启航》。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邮件标题:第九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