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世界建筑导报 NO.210 新型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方法引导下的城市发展探索:以深圳岗厦北轨道交通枢纽为例

  新型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方法引导下的城市发展探索:以深圳岗厦北轨道交通枢纽为例

  在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引导城市发展的背景下,轨道交通与市政道路、市政桥梁、市政隧道、市政管线、城市公园等多种类型公共设施耦合形成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形态。面对高质量城市发展的新需求,本文在项目实践的基础上,对新型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策略、方法进行探索。提出了“交通一体化,城市效益最大化,设计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方法,核心目标是城市公共价值最大化。经过项目实践和同类型项目的践行,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的基础设施规划设计面临新的形势,如何创新规划设计方法成为轨道交通引导下城市发展的新课题。在以往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不同序列相对独立,共生共融的互动行为表现较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方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岗厦北枢纽项目为主,对轨道交通引导下的城市发展中的新型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方法进行探索,为同类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主要类型包括:轨道交通、城市交通序列的道路、桥梁、隧道以及公交站点等。城市相关度较高的基础设施还包括:管线序列的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城市绿化序列的道路绿化、景观公园;城市配套序列的公共卫生间、警务设施、文化设施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主体不同,投资方式,建设周期,管理运营均各有特点,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基础设施的相似特点有:线状工程,政府投资为主,公益性强等。规划设计专业单位中,除轨道交通、超高压电气特殊行业外,综合甲级设计单位及市政综合性设计单位均能承担常规的市政类设计业务。由于上述的建管方式各不相同,同一空间场所的不同基础设施往往由多家不同设计单位完成,彼此之间的技术信息交流融合性较差。

  上述情况往往导致各项基础设施(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设计方法不一,项目之间的协调性较差,最终表现为城市的整体面貌不佳,市民的生活感受不够友好。

  现有的基础设施类规划设计研究均分散于各个专业序列,例如道路交通多集中于线型、道路构造等内容的研究。相对前沿的综合管廊往往局限于纯地下的各类城市管线的研究,与地面及地上实施的联动研究较少,或者浅尝辄止,深度不足。道路景观序列的研究同样多集中于城市表皮的分析,极少有对地下结构的深入讨论、分析。轨道交通作为基础设施中投资大、影响多的类型,本体的专业众多,亟待统筹所有相关的市政设施进行统筹规划设计研究,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探索新型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策略。

  本文所述的新型基础设施不同于以往相对独立或融合度较低的交通、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新型基础设施是指在城市化进程完成度较高的城市发展背景下,以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为契机开展的多种市政公共项目在空间和功能上高度复合的基础设施。核心是以轨道交通为主,特点是多种市政公共设施高度复合,密不可分,表现为深度影响区域内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以轨道交通枢纽型基础设施为主要研究对象。

  枢纽型基础设施应定位于城市公共空间。枢纽的使用主体是城市的公众,处于城市中心区域,应该是城市的公共客厅,注重功能多样性,可变化延展性,即具有综合性、复合性和弹性。作为与城市不同单元联系的关键节点,此类空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重在公共属性。枢纽型基础设施主要功能是地铁人流快速的、便捷的转换;站点人流快速集散;地铁客流与地下空间客流的转换,还包括城市人流通过枢纽的过街转换。枢纽型基础设施的另一重重要作用在于连接城市,包括多个方面。地铁与城市的连接、地下空间与城市的连接、过街设施与城市的连接等。需要将内部空间和外部交通,不同类型交通序列进行整合,统筹进行规划设计。

  枢纽型基础设施的创新关键在于创造新时代体验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公众的行为方式也在日新月异。空间的塑造应能够体现城市特质。强调空间功能的复合性,随时间变化的可塑性。商业衍生价值方面,不仅仅是传统的商业售卖,而是在复合功能定位下的综合价值提升,以及对于周边片区 甚至整个城市的价值提高。另一方面,枢纽型基础设施应构建最小的城市界面影响。建设行为不可避免的对城市面貌产生影响。但在此类项目中,必须采用适宜的建筑手法和技术手段,降低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保证建成成果对城市界面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同步探索为城市构建复合型的空间区域,为进展的土地资源进行立体扩容。

  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前,新型基础设施亟待探索、创建全新的应对策略和规划设计方法。岗厦北枢纽项目规划设计中的主要探索实践,涵盖了轨道交通本体建设和有关同步工程的多个方面。

  轨道交通车站尤其是地下空间基于消防的需要,往往设置大量紧急疏散设施,形成消极的空间场所。该领域的策略探索在于:地下空间的城市界面规避“出入口风亭一条街”的负面形象,探索以“带状下沉广场”为主线的城市缓坡公园的设计方法。一方面解决消防疏散、救援的技术性难题,同时创造舒适、便捷的过渡性城市公共空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道路宽敞的绿化带的场所条件,重塑景观道路的新标准、新形象。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还应探索基于地下空间网络化布局需求的空间开发,同步探索、解决既有运营线路近距离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技术性难题。

  以往的在轨道交通建设时,涉及到的市政道路、桥梁、隧道、慢行过街等市政交通的设计,主要方法是对轨道交通建设范围内的市政交通进行复建。在该领域的策略创新在于,在以往“道路恢复”的维度上进行交通重塑和提升。充分利用建设契机,对区域的道路交通、慢行交通进行一体化设计,为城市综合性交通品质的根本性提升提出整体性交通方案。在辅路位置、主辅路连通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善,契合地下空间与周边的慢行交通需求,同时完善道路交通条件。枢纽轨道交通核心区域设置慢行过街的城市环廊,将城市慢行空间与轨道交通空间进行了功能、空间、视线等多维度的融合,创造全新的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是为枢纽型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的全新探索。

  城市枢纽、大道公园的设计探索意义在于:结合轨道交通枢纽建设的契机,将道路绿化带由单纯的观赏性演化为可进入式的城市街心公园,为周边城市区域塑造高品质的公共活动场所,丰富城市的空间构成,实现功能增值,提升区域城市品质。

  轨道交通建设涉及的市政管线调整一般归为前期工程的设计内容。在轨道交通网络化背景下,地下空间群落的设计中,提出的策略有:在大规划建设范围内、长周期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专业管线进行多维度的深度梳理,正向促进或反向推动各专业的规划更新,一体化设计、综合性解决通过性及远期预留的各项需求。

  轨道交通枢纽作为轨道交通换乘为主的综合性枢纽,所包括的城市公共配套:公交场站、卫生间、警务用房、文化展示等。在该领域的策略探索在于:一方面强化综合性枢纽的公共空间属性,解决功能需求的同时始终坚持空间的文化属性序列的工作推进;另一方面,在规划源头进行配套研究,在图则委的工作维度进行工作路线的确立和规划方案的认定。在项目基础上探索“轨道交通空间建筑设计规则”的地方标准,为该领域的工作提供借鉴。

  项目总体建筑师统筹项目全部工程设计专业和各专项设计、研究单位,针对不同功能的设施内容进行全面统筹,协调不同维度的所有技术性工作,把握工作的核心目标,为公众的复合型乘用感受服务,并对项目安全、质量、经济性和艺术性进行总体负责。

  针对当前新型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行业痛点,通过岗厦北枢纽规划设计实践,探索此类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策略,提高规划设计质量,提升项目复合价值,系统改善公众的乘用感受。研究的内容包括轨道交通和市政交通序列,建筑空间组合方式,城市界面营建,市政管线同步方式,公共配套的工作路线等全部内容。以期构建全新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形态。

  岗厦北枢纽项目中的轨道交通包括:既有运营多年的 2号线岗厦北站连通改造,新建 10 号线号线 号线 号线福田站的改造。该领域的策略探索在于:改变以往规划一期、建设一期的面貌。针对项目范围内的全部轨道交通建设任务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将三期工程 10 号线 号线 号线二期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同步实施,并结合线路情况有步序的进行开通投产。

  项目建设单位为深圳市地铁集团,工作内容包括建设规划、立项审批、建设管理及验收移交等各阶段的工作。根据有关规定,投入运营时根据产权约定移交有关单位,如道路、管线、配套建设等。项目采用勘察设计总承包的管理方式,并涵盖了建设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有关专题的内容。通过总体单位全面统筹各阶段、各专业的研究及设计工作,业务内容包括项目涉及到的全部专业版块。一方面强化设计工作的专业性,“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一方面强化总体的统筹和设计工作的持续性,保证不同专业之间的协调一致,并在长周期内做到“不忘初心”。根据市政府的要求,项目的规划设计目标定位于“对城市发展和轨道交通建设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必须体现国际化、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建设理念、整体规划、建筑设计、工程实施等要向国际一流标准看齐,把质量、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充分吸收已建成的综合枢纽经验做法,不断创新和提升设计理念、私立,做到适度超前、简洁实用,着力打造深圳经济特区新的城市精品”。

  结合岗厦北枢纽项目工作实践,以及过程中调研、借鉴的同类项目的优秀经验,对新时代新型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策略、方法进行小结。主要包括:交通一体化,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城市慢行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统筹建设;城市效益最大化,对于项目涉及的全部工程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不止包括主体工程,尚应包含管线、绿化等同步内容;设计团队一体化,横向强化总体牵头的各专业团队合作,纵向强化各设计阶段的设计目标的坚守和设计语汇的一致性表达。由此提出此类新型基础设规划设计方法与理念如下:

  1)本原空间。本原空间是让建筑的功能决定建筑的空间结构,让空间结构决定空间形态,就是空间形态该是什么样子就作成什么样子,不做粉饰贴面之类的处理,让建筑空间展现本来的面貌。2)开放空间。此类项目中探索应用的开放空间,既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也是基于空间品质的需要。尤其在交通空间方面,将项目的开放特质充分的展现,打造形成地下空间的视觉形象新地标,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公众记忆节点。3)高效率空间。高效率不止体现在交通流线的清晰明确,方便快捷,也不只是不同人流之间的快速转换。同时强调功能的频繁转换,以及随着时间维度的变化,空间本体,对其所承载的不同功能的高度适应性。4)自然要素的引入。为了改善项目在地下的空间品质,改善置身其中的走行感受,项目应考虑引入自然光、考虑自然风,设置不同形式的理水方式,让空间更加灵动。引入绿植,改善环境。5)适宜的尺度。不同的功能区域,不同的场地条件,赋予特定场所适宜的尺度,关注进入枢纽和地下空间内部的每一个人的行为需求和内心感受。6)节制和留白。在公共交通复合型空间中,特别是面对重大项目时,设计师很容易倾注过量的设计手法,运用各种细致入微的方式提供设计服务。但在此类中,作为城市重要的地下公共空间,应该强调的是节制和留白。不光是空间形态和装饰手法上,在功能选择和布置方面我们也要保持节制,适度留白。7)互通与连接。地下空间的天然使命 就在于实现连接,建立互通关系。让地面不通畅的状况,在地下进行改善,同步优化地上交通体系。在此类项目中,互通连接一方面是打通地铁与地下空间的屏障,实现高效的连接,另一方面是地下空间,以及地铁与周边城市不同功能区域进行连接,充分激发城市活力,新时代的互通连接更体现在,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得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网络形成地下慢行网络,服务城市公共生活的多元化需求。8)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可持续发展表现在几个方面,此类不是规划设计它的终极形态,而是将后续的延伸发展作为项目的重心之一,尤其是考虑好未来周边的延伸、拓展需要。可持续发展还体现在与周边的连接,除了建设过程中能够确定的联系节点以外,还应该充分预留好,后续城市发展带来的新的连通需求。

  新型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方法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在于,以轨道交通规划设计为主线,将项目所涉及的全部市政设施,包括市政交通、地下空间、城市景观、市政管线、城市配套设施等,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一张蓝图到底。以城市公共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公众感受提升为标准,以项目总体建筑师负责为路线,构建新时代下新型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体系,建设高品质复合型城市公共设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型基础设施关键的规划设计要点核心是:1)交通体系一体化。将轨道交通、市政道路、城市慢行、商业连通等各种交通序列进行统筹,在复合型空间中融合不同交通功能,高效且转换便捷。2)城市公共效益最大化。更高的空间品质,更多元的功能组合,更适应当前的公众感受,预留延伸拓展的条件。3)综合型项目的总体建筑师负责制。设计团队一体化是新型基础设施众多专业、不同使用需求的必要技术保障,是高质量规划设计的关键。

  岗厦北枢纽于 2015 年底确定规划建设内容,作为整体立项,2017 年 8 月通过初步设计专家审查确立主体方案,2022 年 10 月 28 日开通。“交通一体化,城市效益最大化,设计团队一体化”的有关策略方法进行了深入践行,建设成果受到业内外的高度评价。2018 年后陆续开展的黄木岗枢纽和大运枢纽设计建设工作,也在上述策略方法方面进行了深度践行,并在建成后得到广泛肯定。

  黄木岗枢纽有七个水平层面,构建了城市高架桥梁、城市道路、城市道路隧道、城市慢行交通层、三层城市轨道车站组成的地下城市综合体。统筹了轨道交通车站、市政交通、地下空间、综合配套,并于城市更新同频互动,在交通一体化,城市效益最大化,设计团队一体化的各个方面进行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大运枢纽一体化内容不仅包括了轨道交通地下站、高架站,还包括了城际站房,地下空间,城市道路及隧道,水平高架城市平台,还统筹了城市地块开发的整体规划设计。随着该项目规划设计的逐步建成,将会是对上述规划设计方法的又一次有力践行和精彩演绎。

  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规划设计方法也在持续迭代。在当前的城市发展形势下,“交通一体化,城市效益最大化,设计团队一体化”将成为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的重要内容,在轨道交通不断延伸的城市发展中不断得以践行和完善。

  [1] 钱七虎等,地下城市 [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4] 王成芳,孙一民,孙翔,以轨道站点为核心的地下空间开发策略探讨 [C] 2013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 .95-100.

  [5] 夏昌琼,深圳城轨地下商业空间开发利用与创新,建地铁就是建城市 [C] . 深圳: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联合出版 .2017.178-182.

  世界建筑导报 NO.210 跨境基础设施演变中的制度与意象 —— 以皇岗口岸区域为例(1978-2022)

  世界建筑导报 NO.210 健康增进理念在日本养老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 以日建设计的4 个养老设施为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