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从1952—2022年,七十年湖南设计丰富而厚重,堆砌起一座座设计的高峰,一次次标注湖南设计的新坐标、新起点。
在规划、设计的历史长河中,在锦绣湖南众多的标志性建筑、城乡规划、市政基础设施的背后,七十年都站立有同一个设计者,那就是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HD”)。
正是七十年设计人才的不断汇聚和深耕细作,HD湖南设计总得以把握时代的大脉,深度介入和呈现潇湘热土的发展变迁,设计作品遍布四大洲42个国家以及全国24个省市。从而,在浩荡的光阴里,树立起最夺目的设计航标。
设计是世界的语言,一代又一代以设计为事业的人的雄心就是HD的光荣与未来。从1952年一路走来,翻开HD的编年史,也是由一件件精湛作品串联起来的夺目珠链。HD湖南设计在每一个时代都从来不缺他的代表作,我们从浩瀚的作品海洋里掬起几朵浪花,以设计师们为“城语者”和讲述人,在HD70周年这个历史与未来交汇的时刻作出自己的解读。
长沙铁路客站位于长沙市五一路东端,总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总投资2400多万元。方案始于1974年7月,1977年10月建成。该工程设计方案是在汇聚全国众多设计院和大专院校提供的方案基础上,由湖南省建筑设计院综合设计而成,时任铁道部部长万里和国内著名专家都参加过项目评审。
长沙铁路客站总体采用的“前后错层,地道进站,分散空间候车”是设计的最大特点。总体布置根据长沙地区多雨炎热的气候特点,将车站主楼、售票行包房、出站口及邮电大楼用连廊联结起来,形成整体,同时统一规划站前广场,很好地解决了车站的人流车流问题。总体设计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流线清晰顺畅,便于使用和管理。
主楼设计因地制宜,平面布置根据场地标高前后错层布置;主楼空间以广厅为中心,分南北线分区设置候车室,旅客采用流线简捷的地道及栈桥进站。中轴线上设有舒展的广场,宏大的广厅,宽阔的通道,为礼仪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旅客候车室采用南北向布置,结合平面设四个内部庭园,候车室自然通风、采光良好,为旅客创造了优美的候车环境。
长沙火车站建筑主要为现代主义风格,简洁、庄重、大方,具有强烈时代特征和传统特色。主楼中轴线对称布置,立面水平舒展,中间设一钟楼,钟楼顶部按传统建筑风格设琉璃三重檐。室内设计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统风格。
长沙火车站建成后,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长沙最具标志性的建筑。2009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国六十周年建筑设计大奖”,有学者评价她是一座20世纪超越时代的经典建筑。
火车站是一座城市时间和空间的明确接口,是深具情绪的建筑空间。长沙,这座迷人的城市,当年贯穿整座城市的五一路中轴线就是她的脊柱,两端点的长沙火车站和湘江一桥形成龙头凤尾,是镇守长沙的标志性建筑。
长沙火车站作为当时京广线上的第二大站,它的先进性甚至超越了当时的北京站,超前的设计理念赋予了它在建筑史上的独特地位,它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对冲。其传统,在于保持了纪念性建筑的特征,奢华内敛。其现代,在于抛弃了传统的烦琐,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宏大的空间意象。大型公共建筑的场所精神透露出一座城市的意志,钟楼顶部设立的红色火炬,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湖南是革命圣地,象征着长沙是毛主席最早点燃革命火种的地方。
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的岳阳楼,岁月煌煌已逾1800年,期间历经水患兵灾雷击火损,屡毁屡建,现存楼宇是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
岳阳楼最为轰动的一次“落架大修”,在1982年8月18日启动。整个大修的工程技术,由当时湖南省建筑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曾子泉主持,木石雕工找的是洞庭湖畔六县一市中最顶级的手艺匠人,油漆彩画,是参加过故宫和天坛等古建修复的北京油漆工人队伍。
省院的古建筑组,对岳阳楼木构件全部进行了防蛀防潮的化学处理。对于已腐朽的木榫,或加固或换新。加固时,将钢构件巧妙嵌入木构件中,既坚实耐用,又保留了原貌质感。
鉴于岳阳是八度地震烈度区,楼身的基础和部件,也都按九度地震烈度设防。基础加深2米,以混凝土浇注。修复后的岳阳楼主楼升高了1.6米,保持了原建筑的三重檐盔顶和如意斗拱,气势雄浑。
在这次修复中,将岳阳县文化馆迁出,把公园大门置于岳阳楼中轴线上。自此,岳阳楼在公园中的主体位置,得到前所未有的突出。
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滕王阁不同,岳阳楼是唯一的复原建筑。这座世所公认的“天下第一楼”,支撑它的40根金丝楠木柱,几乎都得到了保留。尤其是楼基上的4根冲天金柱,用千斤顶将其顶离地面,做好白蚁防治措施之后,再垂直浇注化学树脂。
一整座岳阳楼,巨量的构件,复制斟换却不到一半,如今人们看到的琉璃宝顶和龙凤脊饰,来自清代;花岗柱石,则源自宋朝。
首先,对重檐式盔顶和如意斗拱的重现,极为经典,以及它复原的传统榫卯结构,堪称古建装配式技法的精华,不着铁钉一颗,却能严丝合缝。其次是它使用了最原生自然的材料语言,让这座楼哪怕经历再多年风雨琳琅,依然古色古香。再就是落架大修时所定下的高度和比例,不仅与两侧的三醉和仙梅两个辅亭,交相辉映、主次分明;还能使游人站在上面凭栏远望洞庭湖时,将满面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不禁吟诵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以及李白的“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最后,是对岳阳楼原有构件的尽量保留,使得这座楼,气息古朴,氛围悠扬,诚如著名史学家刘大年所撰的,“鲁肃兵轻,范公文远,万般气象观今日。滕王歌歇,黄鹤踪杳,十面湖山上此楼”。
从2003年贺龙体育场建成,这栋建筑,在长沙人民的日常里,存在感极强。它占据城区中心地段,总用地面积为2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它一边满足基本功能,一边创造城市生活,颇有点像这座城喧嚣市井的集大成者。在比赛和商演之余,涌现于其中的琳琅满目的铺面、形形色色的人流、烟火缭绕的场景,就像一幅长沙版的“清明上河图”。贺龙体育场是复合的,是充满不确定的,它从外到里,从形到核,都像个十足的“火锅”,长沙这座城各式各样的亚文化,都能在此一锅炖煮。
建筑是一个个的场域,其历史,一定是被发生在这个场域中的故事所定义。虽是20年前所作,但那时已经展现设计团队的一些原则或远见,包括对建筑结构以及建筑寿命的探索延伸。旷达屋顶之下,不同的空间设置:比赛、服务、零售、餐饮、泳池、健身房、商业铺面、各类休闲娱乐场所及其他设施,应有尽有,都先验性地做了设计和布置。
首先是结构上,贺龙体育场创造性采用了大悬挑的空间钢管桁架屋盖体系,在当时国内的体育场序列里,独一无二。而且屋盖和墙身,都是用的精微的双曲面造型。它的场馆设施也是非常超前,里边的体育工艺、计分、管理、媒体发布、亮化、照明等设施,哪怕放到今天,也是适用的。功能、技术和形式表现,这三者在贺龙体育场得到了比较完美的统一。
于城市中央,建这样一座近60000观众坐席的场馆,这种大手笔,当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很罕见并令人惊讶。所以,围绕贺龙体育场重建扩容的故事,不仅是整个HD记忆的凝聚,也是一个城市印象的凝结。而好的建筑一定是像这样,会完美融进城市历史。
与封闭的体育场馆不一样,贺龙体育场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这个项目最关键的建筑品质之一,体现在屋盖,也就是那个12片花瓣构成的整体式屋面。遥遥俯瞰,它如同一朵盛开的芙蓉花,呼应“芙蓉国里”的美名;近看,它的每一片屋盖,又都是独立的,还有一些透明的采光条,仿佛花瓣的纹理和外缘,让整朵花显得精巧而逼真。特殊的形态造就了特殊的感染力,当然,也造成了特殊的技术难题。
当时,大胆采用的全相贯焊节点空间钢管桁架技术,国内领先,省内首创,设计师们也是做了大量实验,得出了系统可靠的实验数据,才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自从做了贺龙体育场项目,HD在技术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表达复杂空间钢结构体系的设计计算及绘图方法,被沿用到了之后HD承接的系列重大项目中,如黄花机场T2航站楼、中南大学体育场、娄底体育中心、衡阳体育场、郴州体育中心等。
HD设计了湖湘红色文化的一座座丰碑。从1959年竣工的湖南革命烈士纪念塔,到长沙清水塘纪念馆、湖南第一师范、韶山同志纪念馆、滴水洞、铜像广场,故里工程,故居纪念园,林伯渠、肖劲光、粟裕故居,陈树湘烈士纪念馆、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湖南党史陈列馆等,在岁月光阴的长河里,HD铭刻下了永不消失的红色坐标。
韶山是伟人同志的故里,也是他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韶山作为全国四个革命纪念地和五个青少年活动基地之一,2003年起,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全国基地中,要把韶山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为“一号工程”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并确定了韶山铜像广场以铜像为核心、以广场为中心、突出思想性、纪念性、艺术性、休闲性的改扩建原则。
HD一力承担了《韶山风景名胜区故居景区详细规划及环境整治》工作。2003年,正值主席诞辰110周年之际,韶山“一号工程”含括13个子项目,即“一场、二馆、三路、四坪、一带、一配套、一整治”,其中的“一场”就是指铜像广场改扩建,足见项目规格之高。
其时,建于1993年,由HD规划设计的韶山铜像广场,已经走过了10年风雨。随着纪念活动和游客与日俱增,广场已到迫切需要提质升级的关头。设计之初,关于这个铜像广场究竟是原址不动还是小移位小转向,抑或重新选址大转向大移位等,团队想破了脑袋,回首那段日子,夜以继日、日以继夜,设计、汇报、修改、设计、又汇报,成了每个人的家常便饭。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所有辛苦总是值得。方案在经过各个层面的反复讨论之后,还是回归到了纪念主题与场所空间的关系上来。经过多轮充分的权威专家论证和民众意愿调研,“小移位小转向”方案最终被立项通过。
该方案广场布局与韶山冲的地势走向一致,转向后的铜像正面朝向故居方向,背衬韶峰诸峰,左依松山,右靠引凤山,前面一片开阔的农田,形成与自然地形地貌相适应的空间格局。扩大后的广场可容纳1—1.5万游客,参观空间区可作为表演等纪念活动的主持舞台,纪念空间区与休闲绿地区改为观众停留观赏表演的场所,完全满足举行大型纪念活动的集会需求。
规划师不像建筑师的工作那样局部且细微,充满艺术的审美和想象;规划师的工作,更多是要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体现一种规则、主线。如此,再辅以细部的考究,达到人景契合,形神合一。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湖南自古就是钟灵毓秀之地,名人辈出,尤其近现代以来,涌现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开国将帅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粟裕等。在此情况下,作为规划设计师,有必要保护好他们出生、成长及生活的故居及周边原生态环境,增加新的纪念设施,构建好的纪念园,更好地发挥其教育职能。
巴溪洲,又名巴鸡洲,湘江主航道以西,位于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两型示范区内的坪塘片区。北距长沙主城区10公里,南距湘潭主城区25公里。该岛由湘江冲击而成,四面环水,占地一千亩,地势平坦,是构建洲岛公园的理想所在。
坪塘片区历史上为化工、建材的工业聚集地,污染企业关停后仍遗留重金属污染及其他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急需通过生态提质修复,改善现状生态环境。巴溪洲水上乐园景观工程是坪塘片区2012年生态修复的重点之一。
巴溪洲2014年竣工运营后,旷阔又蓬勃,乳白色的巴溪洲大桥飞架水陆,岛上坡丘坑洼连绵起伏,却不显杂乱,反而呈现出某种明快的“中心性”,洲岛中央那一大片长满紫云英、鼠麴草、野豌豆、泽珍珠和阿拉伯婆婆纳的湿地草甸,是人们进入巴溪洲的视觉汇聚地带。在这块核心地带上,大大小小的黄蜡石看似随意躺平,实际上都经过了精心的尺度考量,它低低平平的外部形态,充满俯瞰的色彩和暗示。环绕这片湿地的水杉林,像一面壮美的墙,与最外围的芦苇丛护岸,层次交接,构成一幅看似随意,实际精细雕琢的绝美图画。好的景观设计,强调场域中的那种无形的轻盈的空间力量,好像一切都恬静、自然,但每一处都有设计者的匠心独具,巴溪洲也成为长沙市民及外地游客交口称誉的休闲度假好去处。
有别于传统景观类洲岛的规划思路,巴溪洲最大的规划特色,是一种“低干预性”,即规划设计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洲岛的生态本底,尽可能采取非工程处理手段,让自然做功,春风种树、候鸟衔泥、昆虫改善土壤结构。循着这一依规,所建造的巴溪洲,比起大多数纯郊野公园,显得更加自然耐看,人们在里头走很久,也不会感到景观枯燥。植物多样性所确保的体验连续性,灌木、树木和多年生草本交织相间,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鲜花盛开。如此,整个巴溪洲原生的线条和轮廓不变,日生月养,便长成了今天这个仙气飘飘、宛如天开的景观之境。
不同于现代主义建筑的千篇一律,也迥异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晦涩难懂,景观设计自有它的一套“语感”和“逻辑”,那就是在不断的构造中,去寻求意义。一座活力充沛的城市,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安全、繁荣和神韵。无疑,像巴溪洲这样的生态洲岛,就是长沙的神韵所在,更是一座城市与众不同的气质性情所在,它的被塑造,多多少少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某些共识价值或者美学风貌。
大自然有它的伦理,景观并不止是土地的装饰,而应该成为土地意志的流露。人类过度挑选,恰恰是对土地功能的隐性破坏,而有的破坏甚至是不可逆的。所以像巴溪洲这样的低干预洲岛,堪称现代长沙充满秩序的环境中不可多得的可供放纵之地。它不仅为高速迭代的长沙带来久违的清新,它还代表着城市升维的诸多可能。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城市建造也从宏大叙事过渡到更私域微观层面,个体其实需要巴溪洲这样的生态洲岛,去释放一些比以往更独立的情致,以及延展一些比前人更自由的精神。
今天的湖南省博物馆,对HD的设计师们来说,已经是第三代省博了。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灯塔,湖南省博物馆的第一代馆利用自然土壤层级和多层围护墙体保护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第二代馆用楚汉钱币和帛画造型的巧妙设计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奖”的殊荣;第三代馆开创性地举行了建筑方案国际竞赛,日本国宝级建筑师矶崎新老先生的方案中标,并确定第三代省博由HD、矶崎新及中央美院合作设计,矶崎新事务所主要负责方案设计,中央美院主要负责布展和室内装饰,HD则负责建筑、结构、机电、消防、人防等全部技术的专业设计,所有行政与技术审查,以及对另外两家机构的全力技术支撑。
为打造世界一流的博物馆,HD设计团队在夏心红带领下,以杨晓和赵勇为主,一段以“鼎盛洞庭”为创意源点,糅合先进的建筑理念及BIM技术数字化优势,演绎环洞庭湖历史文化与当代社会对话的进阶之路,正式开启。从2006年筹建,到2017年11月29日开馆, 历经10多年的精心打磨,一经落成,立即成为了湖湘新地标,三代湖南省博,接力起一座城市的“文化灯塔”。
“和生活同行,与城市共生”,是我们对自身事业的认定。如果有一天终将老去、直至消逝,在这座城市的某一段岁月里,我们曾竭力奉献过自己的心血和智识,留下过不必永恒,但一定会被长久铭记的建筑作品,成为永恒持续的城市历史的一部分,那便是值得。新的省博物馆,一定够得上这个标准。
一个建筑应该看起来是从那里长出来的,并且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新的省博,也应是这样一个自由统一的整体:与城市环境保持融洽、有流畅优美的观展动线、能予人不俗的空间体验,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对于很多建筑设计单位来说,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很困扰,但HD的设计师们却很享受这种过程,细细打磨、不断完善。虽然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十年,但在建筑设计生涯里,能遇到湖南省博物馆这种城市灯塔式的公建项目却又非常幸运,它注定会成为这一生中绕不开的一个存在,无论是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还是作为一名饱含深情的普通长沙市民。
建筑最打动人心的地方,还是在于真正关心身处空间中的人,或者说,任何建筑都是在不同的需求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第三代省博不追求竖向高度,更多采用一种平视角度来做整个轮廓,让这个轮廓柔和地融入烈士公园的周遭环境,不要高于烈士塔,显突兀;亦不低矮如年嘉湖,失气度。
省博和烈士公园是相互映照、彼此影响的关系,繁花与绿树,不只是背景,更像能够与省博日常交谈的友人。为了和环境建立联系,与过去产生纠葛,新馆艺术大厅内正对入口处保留了老馆的列柱,让南北翼展厅的石材墙面与老馆墙体保持一致的斜度;甚至让马王堆汉墓墓坑原样呈现在新馆,两馆时空重叠,从而留住了博物馆原有的气场。
第三代省博的成型,是建造过程中不断与老馆对话,与现场情况相协调而产生的结果。设计就是解决问题,所谓解决,很多时候是被动、是必须、是不得不。为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文化殿堂的湖南省博物馆,HD的BIM团队借助BIM技术的力量,矢志不渝地探索用艺术化、人性化的空间为观众营造顶级的场所感受,利用BIM技术独特的数字化优势,演绎出属于湖南省博物馆的独特精彩。
长沙IFS国金中心位于长沙市蔡锷中路与解放路交汇处的西北角,毗邻地铁二号线五一广场站和黃兴南路步行商业街,人流畅旺,建成后带动了整个周边地区的商贸活动,成为长沙的商贸中心,为华中地区树立了令人瞩目的全新零售商业新地标。
长沙IFS国金中心包含两幢超高层塔楼及一座底部商业。塔楼T1高度452米,共95层;塔楼T2高度315米,共63层。总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
塔楼功能为办公和国际白金五星级酒店,底部商业主要为休闲购物中心,各功能都有良好的沿街立面。此双子塔楼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在世界范围内极富盛名的湖南旅游胜地张家界,其形态隐喻张家界的奇峰秀石,赋予长沙这座现代都市以灵秀之气和动感活力。两幢塔楼均享有开阔的景观,可远眺湘江美景。
底部商业部分汇通周边环境,商业首层与各沿界面均设置主要出入口,地下商场在地下一层与地铁物业相连,与四周联系四通八达,充分发挥地块发展潜能,整个布局建筑功能多元结合。
IFS站立的地方,原先叫东牌楼巷,当年杂乱无章,但那个地方有了IFS后,意味着长沙终于新旧交替,正式向着未来走去。
做结构是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错就是错,对就是对。但建筑不一样,建筑是感性多于理性,每个人对建筑美学的定义和标准,都是不一样的。结构学枯燥,术语就可管窥一二,如长沙IFS的T1塔楼是核心筒+巨柱+伸臂桁架+环带桁架的结构体系;T2塔楼是核心筒+框架+环带桁架的结构体系……这些专业用语寻常人看不懂,但如果要说IFS这栋楼的建筑艺术,那这就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事了。
城市必须有足够大的空间,生活才得以展开,这样一个广阔通畅、洁净无暇的广场,恰恰代表着无限可能,因其可回收、可互动,同时,也是经济的、美观的、人性化的。这样的界面,才是现代都市的界面;这样的IFS,才可以拉高整个城市的水平。
这样的都市建筑样本,因为足够的富余和松弛,带来了极大的想象,生命力、创造力和革新力在旷阔的地方,才有机会萌芽成长,这是一个场域生生不息的活力所在,更是一个蓬勃旺盛、经济文化飞速更迭的城市,所应有的灵气、时髦。
过去,我们的城市或许都是类似平和堂、王府井那样的中心商业模式:一栋建筑矗立C位,用最短路线和方式集中所有商业配套,周边再辅以撕裂成带状的常规绿化,人们走进去,谈不上所谓空间艺术或享受,买到商品,便不会再愿意围绕着它散步、观光。
但IFS不一样,建筑最终都要面对自己的命运,业主花了这么多钱,砸了200多亿,把这样一栋现代化建筑带到长沙,引入最先进的商业和服务,我不希望它的命运,仅仅止步于让人们买到东西就走,或者拍个照就走,我希望人们走进来,是舒服的,是除了购物吃饭需求以外,还愿意进来放松和休闲的。
国金街的几个大的通道,都是做的留白处理,因为这条街的许多墙体立面,基于运营需求的常态思维,习惯做很多零散的固定广告位,我们在设计时非常强烈地向业主建议,这一块什么都不要做,要留白,既给人舒适放松的视觉感受,当然,也是为将来留一些可能性。
好的建筑可以“千人千面”,喜爱植物的人,甚至还能在IFS看到四季常青的美,这个季节去,那里的小叶枫、山桃、山茶、广玉兰、大叶黄杨等,都郁郁葱葱,显出初夏的葳蕤热闹。
丹麦城市设计师扬·盖尔曾说,“人为行走而生,在美好的城市中行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应该次第展开。”从这个角度看,IFS不设门槛的飞天梯、随季节轮转的景观、形色琳琅的店铺、乃至裙楼上那两只震撼的钢制巨型雕塑KAWS,都让来到其间的人们,拥有充满细节的体验感。这是独属于现代商业的价值观,它有一种大开大合的雍容,将原本可以用门墙圈起来的街道、设施和景观,拱手献给所有人共享,既提高城市效率,也让人们意识到,在资源日渐紧凑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以一种友好可持续的形式,拥抱和生活在一起。
对长沙人民而言,这种从封闭到打开的观念的转圜,或许是漫漶的渐进的,但至少有了IFS,自愿成为这个转圜过程中的那块敲门砖。
IFS的建筑智能化,是以计算机、通讯和控制技术打底,设计了一个集成,有力支撑建筑里头包括机电、暖通、给排水、安防、运输、人脸识别、智慧办公、情报检索等板块。如果把IFS比作一个人身体的放大,智能化就相当于为他设计了一个大脑,把全身所有骨骼、神经、筋脉和血管有效连接起来,让机体运转。
常德湘雅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为一体,以小综合、大专科为特色的大型医院。医院坐落于柳叶湖畔,项目延续了百年湘雅文脉,融入地域风貌,取意柳叶湖之“柳叶”与“水流”,在太阳山与柳叶湖之间形成“青山绿水红墙”的大地景观。
医院设计关注于城市与建筑在尺度、车行交通、人行、空间、景观各方面的连续性,营造与城市共生的建筑综合体;同时,以医护人员行为特征与当地人群认知特点为基础, 基于环境——心理/环境-行为关系塑造了人性化的“景随人行”的院内环境;通过模块化弹性设计,充分兼容未来医疗的发展,打造了完备、流畅、高效的医疗流程。
现代医院建筑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建筑类型,对各类人群动线的设计与管理已经远超商业建筑,住院部分与医护暂居部分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可比居住建筑与酒店类建筑,又因其各类供应工艺的要求,使综合医院包含了数以十计的工业化流水线。结合多年的从业实践,现代医院的建筑设计可在“与城市相融、与景观相生、以医疗工艺为核心、保持弹性设计”上深入研究。
HD在全国领先投身于医疗建筑的精专化实践,至今为止,在省内外设计的医院建筑近百座,如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湘雅常德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福州林文镜纪念医院,浙江鑫达医院,珠海横琴医院,岳阳市中心医院,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等,一座座医疗建筑,承载着人民生命与健康的托付。
横琴医院坐落在横琴新区,横琴岛自贸区是澳门、香港、深圳三大城市的后花园。医院所担负的功能使命,对横琴岛、周边区域乃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依据“康复园区、自然深嵌、一体建筑、患者为本、性能高效”的原则理念与设计手法,从方案到施工图创新实施全过程BIM设计,根据能耗参数生成一体化立面系统、衍生设计、人性化设计、一体化装修设计等,以呼应横琴医院初心赋予的雄心和远见。
澳门石排湾净水厂工程位于澳门路氹离岛,项目建设规模13×104m^3/d,水厂选址于石排湾水库东南一隅,占地25.8亩,仅是普通水厂的1/5左右,工程总投资约1.25亿美元。
设计团队做了充分的集成设计,将一级混凝池和综合楼合建,脉冲澄清池、二级混凝、碳脉冲吸附池、三级混凝、V型滤池、鼓风机房等主要水处理构筑物均设计合建,清水池、反冲洗废水池和污泥池则地埋叠合在其他水处理构筑物下方。
通过工艺优化、平面集约和竖向叠置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石排湾水厂用最小的地最紧凑的布局,实现了最顺畅的流程,最小的能耗以及最低的后期运行费用,成为澳门第一座获得绿建一星级评定的水厂。
石排湾水厂建设之前,澳门自来水正在运营的水厂分别为18万m^3/d的青洲水厂、18万m^3/d的大水塘水厂以及3万m^3/d的路环水厂。整个半岛每天39万m^3/d的产能,除了满足半岛内的饮用水供给,还要通过配套设施调配至离岛,以满足离岛的用水需求。直到澳门第四座水厂——石排湾水厂建成,澳门当地供水能力由过往的39万m^3/d提升至52万m^3/d,供水布局得到了极大改良。
一个地方总会有它独特的气质,我们不妨称其为“地域精神”,澳门的“地域精神”在于它虽是“弹丸之地”,但它并不逼仄和拥挤。去过澳门的人都知道,它的土地资源是被充分利用了的,街道宽阔、气息现代,徜徉其中、轻松惬意。而好的设计,应该要契合这种“地域精神”。
看过石排湾水厂的人,都会觉得它契合澳门的那种气质,风格简约、现代而不失典雅,垂直绿化外墙,用木材和铝材构建的波纹状外墙,层次丰富,富于动感。还有屋面上设置的透明的自然通风采光罩,也尽量利用自然光实现了室内照明,最大限度节能减排。
此外,石排湾水厂项目的一大设计亮点——无人值守。厂区采用的是先进的数据采集与监测控制系统(SCADA),在青洲水厂的中央控制室就可以对石排湾水厂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及控制,实现各远程设施之间的实时操控及联动,意味着在日常营运或应对紧急事故时都能发挥更强的响应能力。
长沙大泽湖海归小镇是全国第四个正式获批的海归小镇,是湖南湘江新区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重大举措、发展开放性经济的重要平台、建设“五区五小镇”的重要板块,也是望城滨水新城核心区以国际化视野打造的智慧、生态、活力的示范标杆项目。
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6.78万平方米,规划为一环(环大泽湖总部经济圈)两带(潇湘北路综合发展带、银杉路共享活力带)三区(产业集聚核心区、生态功能涵养区、海归国际社区)。大泽湖海归小镇秉承“国际视野、智慧生态、湖湘特色”总体定位,结合使用群体八大空间需求与地块潜在设计条件,提出了“向心聚能,人与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
建筑体块被周边渗透的视线通廊自然而然地分割成一个个具有向心力的自由形体,设计用一个共享空间环将中心聚合连通,从而聚能而生,让人想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隐隐然有股“只此青绿,殆众星之孤月”的少年傲气。
海归小镇不是非得要很洋派,毕竟所有留学回国的海归,骨子里都深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如同镌刻在基因里的DNA序列,是《我的中国心》那首歌里唱的,走到哪里,都不忘自己的来处。所以一个美好、现代同时还具有中式意境的海归小镇,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吸引,就像牵着风筝的那根线。
目前大泽湖海归小镇广受赞许的这版“天空之环”设计,有它核心的价值体现,首先在于它是对优质“场景力”的重塑,为具有共同经历、身份和兴趣的人群,提供了多元审美的商住消费一体场景。然后,在中国传统文化认知里,圆形往往寓意包容、开放,这很契合湖湘文化的地域特征。
加上现在的海归多是“80后”“90后”乃至“00后”,年轻人一方面喜欢独处,一方面又热衷社交,害怕自己错过各种讯息,好像一种存在性焦虑的征兆。根据人群特性,主创团队在“天空之环”里又设计了阅读、咖啡、健身、小型分享厅以及环形有氧跑道等,既有腔调又有创意。
总的来说,“天空之环”是对长沙外部网红潮流形态和内在湖湘文化结构的双重表达。
建筑是概念的实体化,大泽湖海归小镇项目,如果“表达”得好,它兴许会成为开启大泽湖片区整体乐章的那个“序”,那个提纲挈领似的“眼睛”。要让自己的每一次设计都寻求内在一致的策略以及清晰表达概念的方法,如此不断磨砺自己的技艺。
在目前已公布的项目动态效果图里,六大建筑体块,每一个都是具有向心汇聚姿态的自由形体。同时,建筑底层还融入了尽可能丰富的地景配套。项目大力推行的高性能节能幕墙系统、装配式绿色建材、被动式遮阳系统、固碳立体绿化系统、浅层能源及太阳能光伏可再生能源利用、智能化监管系统等切实技术措施,都可以使得这个建筑体,在它的生命周期内,实现“碳中和”目标。最终,大泽湖海归这个项目,将作为湖南省绿色建造试点项目,达到真正的绿建三星和碳中和示范引领。
不久的将来,大泽湖海归小镇,一定会成为HD年轻设计师送给这座城市的一道靓丽天际线。在白天黑夜的交叠处,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在山水形胜的妍秀里,这道天际线永远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