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艺术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在目之所见与心之所感间找到平衡。这就像是在高高的山脊上顺着一条险峻而细窄的小路行走,山脊两侧都像刀劈般陡峭。”

  红砖美术馆将于3月20日呈现艺术家克里斯多夫·勒·布伦(Christopher Le Brun)亚洲首次美术馆个展——“观·觉:抽象作品1974-2020”。展览涵盖了勒·布伦跨越近五十年的绘画以及雕塑作品,展现了“抽象”在勒·布伦创作中所形成的独特表达,同时,也揭示了其艺术本质上的形式性。

  勒·布伦先后于英国斯莱德艺术学院和切尔西艺术学院学习绘画,正统的经典教育让他的艺术作品与文学、诗歌、神话、音乐等多样的文化形式产生丰富的回响。勒·布伦通过他的艺术实践展现出了对“理想绘画”的坚定渴望,他被艺术史学者、著名策展人芭芭拉·罗斯(Barbara Rose)誉为“画家的画家” (painter’s painter),是英国上世纪80年代涌现出的艺术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曾于1980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于1982年在柏林的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Martin-Gropius-Bau)参加了轰动一时的著名展览“时代思潮”(Zeitgeist)。

  作为画家,在二十世纪晚期关于选择抽象还是具象的道路上,勒·布伦选择信赖自身的直觉与视觉经验,在二者间持续创造丰富的对话。过去十年中,勒·布伦发展出了具有浪漫主义及象征主义的抽象风格:“尽管曾因缺少表现物而若有所失,但我也渴望我的作品是形式的、抽象的——从而是自足的。最理想的状态便是作品能拥有独立于我的价值。”自职业生涯早期一直到2020年的新作中,勒·布伦始终对颜色、光、空间、笔触、精神等绘画美学及基本特质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及探索精神。正因如此,勒·布伦欣赏有着共通艺术特质的中国传统绘画并与之产生共鸣。

  “双联画”(Diptych)是勒·布伦作品中具有特点的一种形式,被并置的两块画布通常有着深浅两种色调区分,这样的结构一方面回应了大脑将两只眼睛的视线融合在一起时所做的图像瞬时合并,另一方面指向了创作中覆盖与揭露,明与暗,动与静等丰富的二元性。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没有单一的来自作者的声音一样,勒·布伦认为:“这些双联作似乎抹去了创作者的固有呈现,而展露了有关绘画的本质。”

  林与木是勒·布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林冠线”(Woodlines)系列起源于艺术家的版画创作,“刻”的动作呈现了一种对森林、树木及开辟道路的直观类比,通过对方法(与构图)的大量简化,将此前作品中的形象层层剥离,只留下了其最基本的内容。将人置于一条林间小路或林冠线之上,也就意味着不去跟从日常的逻辑,而在某种其它事物的引领下踏上旅途。

  相似的意象也在本次展览中的“植茎”(Stems)系列雕塑中出现。这些雕塑就如一种原型,以视觉的方式将飘散的思想与记忆凝聚成形。勒·布伦的雕塑作品与他的绘画创作一样注重形式,使用基础的线条、柱子、平面、圆盘等简单的元素,却仍有着存在感与神秘感。

  在艺术创作之外,勒·布伦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和机构管理者,他曾担任伦敦泰特美术馆、英国国家美术馆、英国国家肖像馆等多家艺术机构理事,并于2011年至2019年担任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2021年,因在艺术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勒·布伦被授予英国爵士勋衔。

  克里斯多夫·马克·勒·布伦爵士,画家、版画家和雕塑家,1951年生于英国朴茨茅斯,曾在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和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绘画。勒·布伦曾担任英国多家重要艺术机构的理事,包括泰特美术馆、英国国家美术馆、杜尔维奇艺术馆、皇家绘画学院和英国国家肖像馆等。1996年,勒·布伦当选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并于2000年成为该校首位绘画教授;2011年-2019年,他出任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任职期间,主导了学院250年历史上最重要的重建工作,振兴了学院声誉。

  勒·布伦的作品被众多知名博物馆收藏,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黑文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伦敦泰特美术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悉尼新南威尔士美术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