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上午,一场骤雨过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头山乡连绵的群山,嫩绿欲滴。
“没想到,还能碰见这样的稀奇事儿!”大头山村村民潘臣黝黑的脸庞写满不可思议。“前几天,有人花1万多买走一棵油松。”
一旁搞了10多年苗木种植的徐亚军,大声插线万多,不算多。有的地方,一棵油松最高卖出三四万元的高价。”
见记者皱眉头,徐亚军拉着记者走进自家苗圃。“苗木好坏,就像找对象,树干笔直,树冠如帽,就是优等树。”他指着一棵3米多高的优等树说,过去价高时它能值300元,但时移世易,如今这样的优等树一棵仅30元,且常常卖不出去。而面对一棵树干歪歪扭扭的油松,徐亚军却立刻兴奋起来,“以前这样的都是‘废树’,现在却成了‘宝树’。”
之所以能变废为宝,是大头山乡发展造型松产业,从过去卖“苗木”向卖“园艺”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
位于围场西南部的大头山乡,下辖9个行政村,有林地面积19.6万亩,森林覆盖率71.5%,全乡有1055户从事油松、云杉、樟子松、海棠等苗木种植。
“但随着市场需求的转变,加之苗木过剩,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大头山乡党委书记吕建国说,攸关百姓腰包的苗木产业亟须转型创新。
该乡经过大量走访调研,决定利用现有资源,发展造型松产业。对于新产业,老百姓接不接受?“要让百姓眼见为实,我们多次组织大家外出参观学习。”吕建国说,经过学习,乡里随机入户走访调研了100户村民,80%的村民对发展造型松表示支持,59%愿意学习造型技巧。
一棵普通的油松变身为造型松,并不简单。根据每棵树的形态,利用提根、嫁接、整形、蟠扎等技术手法,进行一系列的人为加工改造,使其成为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品,才会有人买单。
产业发展,人才是支撑。去年4月,大头山乡“裕泰丰”木兰松学院正式成立,乡长王文学担任院长。“我们先后邀请来自山东、保定等地造型师,对群众开展理念技能、案例探讨、实践操作的三位一体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已举办16期培训,培养熟练技工50人,今年计划储备人才100人。”王文学说。
徐亚军和潘臣就是首批学员。“每个村都成立了4到5人的造型施工队,对全乡油松进行改造提升。”潘臣笑着说,之前没人要的“废树”,因更容易整修出独特造型而大受欢迎。他也因有了一技之长,活计不断,每天收入150元。
在大头山乡,不光苗圃内、道路旁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造型松,乡政府院里也摆满了盆景松。“各村利用荒山坡地都建设了胚木基地、造型区,并培植盆景松。”吕建国说。
采访时,记者还听到一件喜事:该乡将105棵没人买的歪脖“废树”,集中移栽整修后,刚刚被一位村民以10万元竞得。
今年,该乡将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要求,紧密贴合苗木市场对造型苗木、技术人才、培植服务的需求,积极对接河北工业大学设计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采取抱团发展模式,按照统一建设、统一技术、统一经营、统一销售、统一分配的“五个统一”经营管理模式,投资2000万元,建设造型松产业园,促进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