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建筑大师沙里宁曾经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一座座高大宏伟的楼阁建筑或立于闹市之中,或临于山川之畔。它们如同时代见证者,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文脉延绵,得风气之先的广州人,发扬深入城市骨髓的开放基因,向世界展现“大抱负”,在务实与创新之间,不断塑造着城市独特的气质。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王维宣、杨耀烨、骆昌威、王燕、高鹤涛(除署名外)
在中国古代,受限于建筑材料和水平,闳宇崇楼并不多见。在广州,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把镇海楼与禁钟楼(岭南第一楼)、海山楼和拱北楼合称为广州城“四大崇楼”。
今天的北京路闹市曾有两座壮丽的古楼,一为拱北楼,一为海山楼。这两座古楼今日都已不存在,但我们仍可在文献与诗词中追寻它们的风华。
拱北楼(位于今北京路广州百货大厦前面),建于唐天祐3年(公元906年),取名“象阙”。唐代广州城是清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城朝南的正门称为清海军楼。后来南汉国主刘隐之子刘龚继位,挖凿西湖作御花园,将湖石垒至楼下改建成双阙。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年),双阙改建为城门,这处城门就称为“双门”。高高的城墙下,商店排列成行,被称为“双门底”。这就是老广州人把北京路中段呼作“双门底”的由来。明洪武七年(1374年)双门底清海军楼重建,称拱北楼。1919年,因修筑马路拱北楼被拆除,双门底也成为一处留下历史记忆的地名。
据史料记载,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镇南门外(今北京路和大南路交界处)修起了海山楼。“海山晓霁”也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当年的海山楼下百舸云集,地方官也往往在此宴请外商,把酒言欢,饱览“小海”美景。每年端午节,地方军政长官都要登临海山楼,检阅水军,并请大家品尝新荔。遗憾的是,海山楼在元代毁于战火。
明代,立于坡山上的岭南第一楼与越秀山上的镇海楼曾被称为岭南建筑“双璧”。
岭南第一楼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比镇海楼的建成足足早了6年。后来,古楼在明万历年间重建,而第二层的木构架又在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改建。
岭南第一楼现藏身于幽静的五仙古观中大殿后方。这座明代钟楼式建筑高17米,首层堆砌的用料为红砂岩石。有考古专家考证,该岩石与西汉南越王墓内巨石一样,可能采自番禺莲花山。
沿着建筑两侧的阶梯拾级而上,木构方亭内高悬着一口铜钟。这是广东现存最大的古代青铜钟,有万斤之重,钟底下有方形竖井,直通一楼的门洞,形成一个巨大的共鸣器,据说可“声闻十里”。当时的人们只有在遇着火警之类等非常事故才撞击鸣钟,无事禁止撞钟,所以这口古钟又被称为“禁钟”,岭南第一楼因此又被呼作“禁钟楼”。
越秀山明清古城墙的最高处,一栋古典建筑于万绿丛中巍然耸立,这便是被屈大均盛赞“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的镇海楼。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大兴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它最初既不叫“镇海楼”,也不叫“五层楼”,而是叫“望海楼”。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镇守广东的永嘉侯朱亮祖把广州城向北拓展八百余丈,把北城墙修到越秀山上,然后在北城墙的最高处建了一座五层楼,取名为“望海楼”(注:这里的“海”指珠江)。明成化年间,望海楼遭遇一场大火,被烧成一片瓦砾。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提督蔡经与侍郎张岳重建望海楼。由于当时东南沿海一带海疆不宁,需要强化海防,于是张岳就将重建的望海楼改名为“镇海楼”,取雄镇海疆之意。“这里的‘海’,才是指南海。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楼才叫镇海楼。”曾大兴说。
形能览胜、势可夺城的镇海楼吸引了众多文人登临题咏,楼以文传。明末清初“岭南三家”之一的陈恭尹于1689年登临刚重修过的五层楼,写下著名的《镇海楼赋》。作者亲书的这篇长赋完好典藏于今日楼中的广州博物馆,被誉为“巨迹”,成为名楼佳话。
由于地处险要,镇海楼也成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数百年来六毁六建,始终是高敞宏丽的“五层楼”古貌。从1929年初春起,这件广州城的“大文物”就被用作展陈无数“小宝物”的城市博物馆,一直延续至今。
“不到长堤不算到广州”。长堤,这个被称为广州“外滩”的地方,曾是“老广州”的骄傲。早在清末,张之洞就倡议在此修筑堤岸、兴建铺廊、发展商业。民国时期,随着广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一幢幢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高层建筑在长堤崛起,成为当时广州的CBD。直到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这里一直是商机无限的黄金宝地,是广州著名的商业区,人如流水车如龙,繁华胜景至今依然清晰地存在每个“老广州”的记忆中。
长堤云集了当年最有名的银行、保险公司、百货商店、酒店、老字号等,南方大厦和爱群大厦堪称其中代表。
兴建于1918年的南方大厦,是当时华南最有名的百货公司,平常总是顾客盈门、熙熙攘攘。
1916年,中国百货史上鼎鼎有名的商业巨子蔡兴、蔡昌兄弟在广州创办“大新公司支店”(总店在香港),属下有两座大楼,其中一座在今中山五路,现在的新大新就是在大新公司原址上重建的,当时称为城内大新公司;另一座在长堤,由于大楼在当时的城墙之外,所以叫城外大新公司,也就是今天的南方大厦所在。
城外大新公司的大楼是当时广州第一高楼,也是中国最早的摩天大楼,楼高12层,1楼到7楼是百货公司,9楼是亚洲酒店的餐厅。登上这幢钢筋混凝土大厦的天台,可以俯瞰珠江。天台设有空中花园和游乐场,除京剧、粤剧、魔术、电影之外,这里还开设了歌舞场及新派剧场,非常卖座。在当时的广州人眼里,逛“城外大新”,是一件时髦而奢侈的事情,甚至还是身份的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决定重建大厦。经过专家的勘察,发现大厦整个钢筋骨架仍属安全,可以进行修复。1954年“城外大新”的大楼修复后易名为“南方大厦”,重新开业,商品琳琅满目,光布料的花色品种就有一万多种。那一天,成千上万的市民涌向长堤,等候入场的人流从西堤一直排到六二三路。曾任南方大厦股份集团副董事长的陈芷铿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道:“太‘墟冚’(粤语:即热闹)了!顾客挤得眼镜掉了、鞋子掉了,收市时,工作人员拾到的皮鞋、胶鞋、凉鞋有几大箩筐。”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南方大厦走在了市场化的前列。为提高服务质量,南方大厦推出服务新规——售货员“站立售货”,由坐着卖货变成站着;还提倡“百拿不厌,百问不烦”的工作风气;每日开门时,值班经理和售货员列队站在门口,播放迎宾曲欢迎顾客。1983年,南方大厦的销售总额达2.7亿元,居全国百货商店之首,被誉为“南国商业的鲜花”。甚至当时广州流行一句话,“不到南方大厦,不算到了广州”。进入21世纪,南方大厦成为大型电子数码专业市场。如今南方大厦转型升级项目正在推进中,期待这座百年建筑以新面貌出现。
20世纪30年代长堤一带是广州的商业中心地带,寸土寸金。通过填地,在珠江新堤与长堤大马路之间出现了一块新的土地。1937年夏天,由设计师陈荣枝与李炳垣为香港爱群人寿保险公司设计的爱群大酒店在新填地西端的三角形地带建成开业。
设计师借鉴美国摩天大楼的设计风格,同时融入岭南骑楼设计元素。当人们站在珠江南岸(爱群大厦的对岸)远眺,爱群大厦的正立面就像一艘巨轮。酒店以设备最新式、完善、豪华而著称。大厦内有电梯,夏有风扇,冬有暖气,还设有中西餐厅和酒吧。同时,大厦利用不封闭的内天井来通风、釆光、排水,这在当时的高层建筑设计中都非常先进。可惜的是,爱群大厦开业仅仅35天之后,广州就遭到了日军飞机的轰炸。
从1957年起首届广交会举办开始,爱群大厦连续十年独家承办广交会的开、闭幕酒会的接待服务工作。1984年,爱群大厦在东楼16楼加建了广州市第一家旋转餐厅,这也是全国最早的空中旋转餐厅之一。在当时年轻人的心目中,这里是广州最有情调的地方之一。尽管门票价格不菲,但每天来买票的人都要排队。酒店也是“一房难求”。
作为中国“南大门”的广州,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27层”广州宾馆和“32层”白云宾馆,到改革开放后的“63层”广东国际大厦、中信广场,节节攀高的一座座高层建筑见证了广州经济腾飞。
广州宾馆和白云宾馆都曾有全国“第一高楼”的美誉,它们的先后兴建皆缘于“广交会”,背后是以广交会为中心的会展业的崛起,带动了广州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1957年首届广交会在广州举办,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首届广交会在原中苏友好大厦举行,从1958年起,广交会迁至侨光路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1959年11月1日,新落成的起义路陈列馆迎来了第6届广交会的开幕。为满足广交会的接待需求,1968年,在临近广交会展馆的海珠广场,建成一座27层高的广州宾馆,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广州人骄傲地叫它“27层”,乘观光电梯登上广州宾馆“得云宫”的人络绎不绝。广州纪实摄影家黄亦民回忆道:“当年‘27层’建成时,由于够高够威,我们全家人都站在海珠广场的草坪上与‘27层’合影留念。”
同样是为了扩大对外贸易,适应广交会的需要,1976年,在曾是田野山岗的今环市路一带,白云宾馆(市民习惯叫它做“32层”)建成开业。白云宾馆由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林兆璋等主持设计,成为我国首栋超过100米的高楼。1983年,白云宾馆向大众开放,约亲朋好友来这里喝茶成为广州人“豪气一把”的表现。时至今日,到白云宾馆喝茶,仍然是老广州人的“心头好”。
改革开放以来,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州开创了无数“全国第一”:全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高第街、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率先推行无人售票空调公交线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州经济飞速发展,1985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1995年突破1000亿元,1999年突破2000亿元。“八五”时期(1991年至1995年),广州地区GDP年均增速更是高达20.2%。
1991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容柏生设计的广东国际大厦在环市路拔地而起,这座200.1米高的大厦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建筑,广州市民更喜欢将其唤为“63层”。“63层”可谓当年广州经济发展的代表建筑,是当时广州唯一设有停机坪的大厦,更是20世纪90年代广州最大型的集酒店、商务中心与高档写字楼于一身的建筑,其中有33层全是高档写字楼。随着第三产业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内外资纷纷抢入广州落子布局,以大展宏图,首选办公地点便是位于当时最具现代商业气息的环市路商圈的63层,这里成为领事馆、外事机构的集中地,“63层”与附近云集的友谊商店、花园大酒店等著名的商旅地标形成的环市东路商圈被人们称为“广州尖东”,它们可谓广州迈向国际化都市进程的缩影。2018年11月,“63层”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
从“五层楼”到“27层”“32层”“63层”,用楼层来称呼建筑也体现了广州人务实的性格。广州人常常喜欢将文人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优雅名字改成一个更形象通俗的“别名”,赋予新的含义,就像在市井里,“五层楼”这个名字的知名度远大于“镇海楼”。“27层”“32层”“63层”亦是如此。那时,在市民的心中,楼层高度代表了广州发展的步步高。不过,当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后,广州人就不再以层数称呼某幢高楼建筑。
20世纪90年代初,广州决定在天河体育中心以南直到珠江的这一地段建设新城市中心。1996年,广州东站投入使用,国内第一家购物中心天河城广场开业,面向天河体育中心、背靠广州火车东站的中信广场在1997年竣工,凭借391米的楼高一度成为“亚洲第一高楼”。以中信广场为中心,市长大厦、维多利广场等天河北写字楼集群崛起,吸引了全球诸多500强公司进驻,反映出一座城市愈发强大的综合实力。坐落在新城市中心的天河商圈不仅是电视剧的广州取景地,也是外地人到广州购物的必逛之地。当他们站在天河城广场往北看,映入眼帘的就是天河体育中心附近的高大建筑群,2000年来到广州的周女士说,天河商圈给她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广州城市非常具有现代气息。
1999年,广州GDP首破2000亿元。也就在这一年,广州市政府又展开了一次新中轴线的城市设计竞赛,“天河飘绢”的美景被广州市民选入“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
进入21世纪,广州社会经济继续阔步向前。广州GDP在2002年突破3000亿元,2004年突破4000亿元,2010年突破1万亿元,2017年突破2万亿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广州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珠江新城从荒芜平地到高楼林立,广州迎来城市中心的又一次变迁。高耸入云的广州塔、相对而立的东塔和西塔撑起亮丽的新中轴线城市图景,彰显着广州城市建设的凌云壮志。
2005年,亚运会筹备工作如火如荼,广州新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线的交汇处,一座令人瞩目的高塔开始不断“生长”,2009年广州塔建成。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广州塔惊艳世人。
广州塔塔身主体高454米,天线米的总高度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旅游观光塔。让人耳目一新的“纤纤细腰”背后是复杂的结构稳定性设计和高精度计算:“筋骨”由5万吨厚钢板焊接而成,钢管立柱直径由底部的2米渐变到顶部的1.2米,安装精度达1/2000,误差不超过5毫米……此外,它还拥有全球最高的户外观景平台、最高最长的空中漫步云梯等。灵动而巍峨的广州塔展现出政府的魄力、建筑师的创新以及专家的匠心。作为城市地标,象征着广州繁荣开放拼搏进取,是广州人精神气质的形象代言。在2011年的“羊城新八景”评选中,“塔耀新城”一景以最高票数获选。在当年的调查问卷中,超90%的市民认为“小蛮腰”能代表广州,市民的认可度可见一斑。今年7月,广州塔旅游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商业呈现勃勃生机。
在珠江另一侧,位于中信广场正南方不到5公里的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简称“广州西塔”)与广州塔隔江对望,2012年投入使用。这标志着珠江新城首座超高层商业综合体和代表性建筑正式亮相,也意味着珠江新城核心商务区、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和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广州西塔”主塔楼高440.75米,地上连地下共107层“我们将西塔原设计平面旋转一个角度,变成‘两面’指向珠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表示,这一旋转不仅使立面变得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还为西塔增加了三分之一、近9万多平方米的向江面使用面积,为西塔提升了20多亿元的价值。
2016年,与西塔相望的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简称“广州东塔”)正式投入使用,楼高530米,共116层,被称为“广州第一高楼”。东塔是目前广州体量最大的国际性超甲级写字楼。这里被40家甲级写字楼、6家5-6星级豪华酒店及服务式公寓、5个文化地标、众多外国领事机构、外资企业及高端住宅群所环绕。夜幕下,西塔通体透亮、圆润柔顺,犹如一块细长的水晶,东塔则以竖向线条为主,刚健挺拔,显得低调大气。
随着珠江新城的建成,珠江两岸的城市天际线宛如一幅壮丽而震撼的都市画卷,展现出广州这座现代化城市的独特魅力。高耸入云的广州塔引领着新中轴线上气势非凡的建筑群落,在花城广场和“小蛮腰”合影、广州塔下拍下东塔西塔的英姿,成为了外地游客来广州的必到打卡行程。
从中信大厦到珠江新城的东西双塔,大楼内产业逻辑转换,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成为高楼背后的强大支撑力。如今,新中轴线平方公里的天河CBD已成为华南地区总部经济和金融、科技、商务等高端产业高度集聚区。目前珠江新城的持牌金融机构占全市比重的70%以上。2021年,天河中央商务区建成区实现生产总值3471.42亿元,每平方公里GDP达289.3亿元,吸引了两百多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
从古至今,塔楼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精气神。距离广州塔600米的赤岗塔是明清时期的“羊城三塔”之一,琶洲塔、赤岗塔和莲花塔曾发挥着“灯塔”的作用,指引商船靠岸,登陆广州城。时代更迭、光阴流转,新“三塔”(广州塔、东塔、西塔)悄然接棒,成为了广州城市的新标识。无论是徜徉在花城广场、四大文化建筑的市民,还是穿梭在天河CBD中的上班族,朝气蓬勃、活力十足。这既是新中轴线上的摩天大楼滋养着人民不断逐梦奋进,也正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努力打拼,才铸就了一张傲然世界的城市名片。
城市代表性建筑是城市崛起的有力见证者,也是城市的代言人。“从中信广场、西塔、东塔、广州塔……广州新的地标集聚在城市新中轴线上,功能组织、景观序列都比过去高层地标分散分布更有系统性,更加市民化和多元化。”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说。
站在羊城之巅,高耸入云的广州塔引领着新中轴线上气势非凡的建筑群落,辉耀着这座城市的现在和未来。珠江新城对面的珠江琶洲段,造型各异的写字楼在天空中勾勒出生动曲线。近日,广州琶洲经济开发区正式获批,这一片正在建设中的热土将展现城市的创新活力。
在时代的更迭中不断更新着的标志性建筑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它们矗立在那时间的光影之中,看珠江潮起潮落,看广州城又翻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