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包含17类目标,其中SDG11为“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旨在“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最新发布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11评估报告:中国城市人均蓝皮书(2022)》也对中国如何实现SDG11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环境改善、公共空间等领域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景观正义”

  “景观正义”概念脱胎于“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该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旨在反抗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种族歧视,现指社会各个群体都能公平享有秩序、整洁及可持续性环境的自由,以及免受环境破坏的危害之权利。环境正义研究本质上追求“环境保护”与“社会公正”的协同,以确保人们公平享受环境福利,防止遭受环境伤害,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理念在于确保环境利益和责任在社会中更加公正地分配,例如应对区域不平衡发展、城市空间权利(权力)争夺、少数群体的城市权益危机、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随着社会学理论在景观设计学科中的不断介入,相对较新的“景观正义”概念随之产生。作为环境正义的一种延伸,景观正义强调在城市和自然环境中实现公平、包容和公正的设计与规划,确保不同社会群体能够平等地享受和分享景观资源与福利,避免在景观设计和配置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或排斥。已有研究表明,景观设计能够显著提高空间和环境效益,并推动(阻止)环境(不)正义的进程;同时,景观正义也可为景观设计赋予“公正”的导向。然而,景观正义的相关研究、设计实践和发展还存在较多难点和挑战,这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景观正义的概念阐释、理论构建和实践推动,以建立更为公正的景观设计理念和方法。

  由于景观正义具有跨学科合作的特性,相关研究表现出多尺度空间和多群体类型特质,以及时间和空间上的极大差异性。目前,尚未形成固定、统一的研究方法和对象,也缺乏系统的应用情景阐述。但近些年相关领域的发展对景观正义领域产生了新的启发——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对城市非正规性和空间生产过程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工业遗产和城市更新工作为相关的设计创作提供了实践场景。基于此,本期专刊期望吸引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以景观正义为出发点,基于多学科视角及多种现实问题来丰富景观正义的概念内涵,为创造可持续城市环境和景观提供创新性空间主张和实现路径。

  3)从人本城市和空间数据感知视角,揭示数据和技术如何促进包容性景观的形成;

  4)从城市更新、空间生产、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视角,揭示景观再造过程中的正义与权力问题;

  环境正义;景观正义;包容性景观;人本城市;空间正义;可持续发展目标;数据和技术;城市更新;空间生产;历史文化;生态保护

  收缩城市、空间定量分析方法与应用、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规划伦理与社会公正

  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时空数据挖掘,及其在城市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

  稿件投送后即进入初审阶段,请作者密切关注腾云系统的稿件进度或邮件通知;初审通过后,进入同行评议阶段。所有评审工作由本刊编辑部及编委和有关专家承担。通常情况下,评审工作需3~8周,作者在此期间不可一稿多投。

  当然可以。通过同行评议且编辑完成的稿件可以先进行网络首发,之后排期见刊。《景观设计学》长期关注学术方向包括: